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征集,再次征集,科技保险被各地“争宠”背后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胡永新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5-10-13

多地陆续发布的科技保险征集公告引发行业关注。10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多地密集推出科技保险“征集令”,部分地区甚至启动“二次征集”。记者注意到,在险种征集过程中,需求、供给双轮驱动特征显著。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更多地区加入征集行列,科技保险有望从“单一险种试点”迈向“全链条生态构建”,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劲的“稳定器”与“助推器”。

那么,科技保险征集热潮折射出哪些考量?征集的险种聚焦于哪些保障领域?

图片来源:壹图网

险种征集进行时

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典型特征。科技保险作为服务科技创新、弥补市场失灵、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制度工具,日益受到政策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地方金融管理局近日发布关于征集海淀区科技保险产品的通知。本次征集的科技保险产品类型包括研发类保险、产品类保险、金融类保险、财产类保险、责任类保险等。以研发类保险为例,指为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不含被保险人为关键研发人员及其相关高管人员的保险产品),如研发费用损失保险、中试保险等。

据悉,北京市海淀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将就征集到的科技保险产品征求相关部门、保险机构、科技企业等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海淀区科技保险产品目录,向全区各科技创新主体推广,同时按照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主体购买目录内的保险产品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

如今多地开始喊话险企“自荐”科技保险。有地区近期发布了再次征集科技保险险种的通知。进一步而言,今年9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通知称,组织“鲁科保”险种征集工作,将评估通过的纳入“鲁科保”产品体系。“鲁科保”是指以与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科技企业从业人员的身体或生命、科技企业对第三方应承担的与研发活动相关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为促进科技保险发展,推动科技保险落地,长沙市科技局在征集科技保险险种的同时,还在征集科技保险典型案例。此外,有关机构也可以根据行业特点,企业需求、创新痛点等提出保险需求。长沙市科技局协调企业、保险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进行对接。

对于多地征集科技保险险种以及征求保障需求的核心原因,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这源于科技企业创新风险的现实痛点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初创期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研发失败概率高、融资渠道狭窄、知识产权维权成本昂贵等难题。科技保险能通过风险转移机制,为企业创新“托底”。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后续的保费补贴与促进企业投保举措,可以形成政策合力。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保险产品创新,来降低科技企业创新风险。

定价、定制化等难题待解

在科技企业风险保障需求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科技保险制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保险业累计提供科技保险保障金额约9万亿元,科技保险资金投资覆盖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

“科技保险的保障作用及覆盖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郭涛表示,一是覆盖研发全流程风险(如险企开发的科技攻关专项保险),降低技术研发失败带来的损失;二是保障核心资产安全(如高新技术企业财产险),为关键设备、知识产权等提供风险对冲;三是缓解融资约束,通过保险增信助力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全面覆盖研发、资产、融资等科技领域核心风险点。

需要关注的是,科技保险作为一个复合型政策工具,离不开政策制定者、保险机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技术评估服务商等多方共同参与。

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表示,政府承担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职能,提供必要的风险缓释机制;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核保理赔等专业性操作;科技企业作为需求端,应主动参与产品设计与风险信息披露;第三方机构则参与风险识别、技术审查、价值评估与信用评级等服务环节,提升信息透明度。

郭涛认为,当前科技保险发展已进入“政策引导+市场创局”的黄金期。保险机构正在突破传统产品承保困局。不过,在针对科技企业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层面,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风险定价难度大,科技项目技术复杂度高、风险不确定性强,精准定价模型亟待完善;二是产品适配性不足,部分高端科技领域(如前沿技术研发)的风险保障产品仍存在空白;三是风控能力有待提升,监测与处置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为此,应从政策支持、供给改革与市场引导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制度完备、机制健全、运转高效的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郭涛认为,保险机构需深化科技与保险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精准风险定价模型;强化产品创新协同,联合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定制细分领域保障方案;完善风控生态,政府、担保机构等共建风险共担机制,提升科技保险服务的专业性与精准性。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