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迎重磅事件!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决议公布,降息25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这是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
复盘过往,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A股最为受益,中国债市走牛,人民币汇率有望升值。不过从当日表现来看,未出现大幅波动。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在应对美联储政策外溢效应方面,同时应保持定力,坚持“以我为主”。
今年首次降息
一如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25基点。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到4%—4.25%之间的水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当前劳动力市场活力不足且略显疲软,降息旨在提振劳动力市场。
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首次降息。9个月时间,也是一场关于通胀预期与经济数据的博弈。2025年上半年,美联储历次议息会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4.5%之间不变,多名官员强调“在降息之前,需要看到通胀进一步下降的证据”。到6月,美联储内部意见分歧明显,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显示,19名官员中只有10人预测年底前至少降息两次,7人不降息,2人只降息一次。
当地时间8月22日,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演讲,释放出明显的“鸽派”信号。鲍威尔表示,美国经济在高关税与收紧移民政策背景下仍展现韧性,但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已出现显著放缓。尽管通胀仍受关注,但由于就业和通胀的风险平衡点正在发生变化,就业市场风险上升可能使美联储在9月降息。他强调,在政策维持紧缩的背景下,经济前景及风险变化或需调整政策立场。
从当下美联储面临的市场背景来看,呈现多维度特征。经济复苏动能边际放缓,就业市场疲软,8月美国失业率升至4.3%,创近四年新高;通胀从高位回落,8月CPI同比上涨2.9%,虽仍高于2%目标,但压力已有所缓解。政治层面,则有特朗普政府的持续施压。
至此,美联储9月的这次降息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不过在利率决议公布前,市场对降息幅度的预测仍有争论。尽管25基点是主流声音,但特朗普近日连续在社交平台发声,施压美联储应“大幅快速降息”,甚至明确要求幅度应“超出预期”,为美联储动作增添了不确定性。
结果尘埃落定,可以看出,鲍威尔保持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还称此次降息是一次“风险管理式降息”,并不是连续降息的开始。
一般而言,美联储降息可分为预防式降息和纾困式降息两类。前者是指在经济出现局部放缓迹象时,央行为预防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爆发而前瞻实施的相对温和的降息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后者则是指在经济已处于严重的衰退状态,或遭遇到突如其来的重大冲击时,央行采取连续、大幅的降息动作,以缓解经济困境。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美联储更倾向于预防式降息。“一方面当前美国经济尚未陷入衰退,不存在需要大规模纾困的紧急状况;另一方面,美联储此次降息更多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风险,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政策不确定等。”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展望后续,田轩预计美联储还将在10月和12月各降息25个基点,使全年累计降息达到75基点。2026年预测还将有2—3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逐步向长期中性水平靠拢。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通胀回落趋势明确,同时美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美联储需要通过适度降息来维持经济扩张动能。
广开首席产研院资深研究员刘涛则认为,美联储年内降息可能达2—3次,累计幅度可能为50—75个基点。2026年理论上还可能下调50个基点。作为预防式降息,美联储第二阶段不需要很快将利率直接“打到底”,即达到中性利率水平之下。这不仅是因为通胀尚未彻底驯服,同时也是为应对其他突发内外部冲击预留充足政策空间。
股债汇波动不大
美联储降息通常导致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部分国际资本可能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9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国内股市、债市、汇市开盘表现较好,不过较近日行情没有大幅波动。
上证指数低开0.01%,深证成指低开0.41%,创业板指低开0.88%。随后,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双双翻红,截至10时,上证指数报3880.26,日内涨0.1%。
国债期货走弱,30年期主力合约跌0.22%报115.57,10年期跌0.07%报108.055。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盘初普遍上行,30年期国债“25超长特别国债02”收益率上行1.5bp报2.07%,10年期国开债“25国开15”收益率上行2.05bp报1.9230%。
9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85,调贬72个基点。截至当日10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106,贬值0.06%,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059,贬值0.06%。而在9月17日盘中,离岸人民币升破7.10关口,最高报7.0853,为2024年11月来的首次。
谈及美联储降息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全球大类资产往往都能受益于流动性的扩张并取得较好表现,以A股为代表的权益资产可能最为受益,降息周期往往表现较佳;以中国债券为代表的债券资产往往呈现跟随政策利率走牛的态势。对于汇率而言,在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较强、美元持续走弱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呈现跟随升值态势。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稳步升值过程。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月初的7.22一路走高,来到7.10附近,涨幅超1.3%。人民币中间价也不断刷新2024年11月以来新高,在9月9日报7.1008,较年初涨超800基点。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回归“三价合一”的趋势愈发明显。
除了美联储降息预期等外部因素助推,人民币汇率企稳,根本还在于国内基本面的支撑。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222亿美元,创近十年新高;近期国内股市保持强势,外资加速流入;经济持续回稳向好,行业“反内卷”、促消费、支持科创产业发展政策“组合拳”发力等,为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奠定良好基础。
“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处于偏强运行状态。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贸易顺差维持较高水平,外汇储备充足,央行对汇率的调控能力增强,为人民币汇率提供稳定基础;但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仍存,若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及预期,美元走强压力可能阶段性回升,中美关系、地缘政治等风险事件也可能引发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将呈现双向波动特征。”田轩说道。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补充道,上半年美元跌幅巨大,后期也会有较强的抗跌韧性。四季度外部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会逐步显现,而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加力将确保经济运行基本稳定。这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由此,接下来人民币汇率仍将以稳为主,快速升值或大幅贬值的风险都不大。
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仍有空间
相比于美联储鹰、鸽两派的长期拉扯,年内我国央行对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以贯之。
具体来看,5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外,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较为明显。金融总量平稳增长,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8.8%和8.8%,人民币贷款余额269.1万亿元。8月新发放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约为3.1%,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在分析人士看来,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的总基调下,可从总量调控、结构引导、利率优化等维度协同发力,仍有不少操作空间。
“一方面伴随海外降息周期延续,我国宽货币环境改善,在弱信贷和弱地产的环境下央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仍存;另一方面伴随‘十四五’临近收尾而‘十五五’规划临近,央行也可能对科技创新等特定领域加大定向流动性支持,关注结构性工具的增量情况。”明明表示。
田轩指出,总量工具仍有空间,如适时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或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灵活调节市场流动性,必要时可适度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其次,结构上可继续发挥“定向调控”优势,扩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现有工具的额度和覆盖面,并探索设立新的专项再贷款工具,通过精准滴灌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当然,在应对美联储政策外溢效应方面,应保持定力,、坚持“以我为主”,优先服务国内经济复苏目标,同时兼顾外部平衡,增强政策前瞻性与灵活性,密切跟踪美联储降息节奏及美元走势变化,适时调整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工具,稳定市场预期。
田轩强调,工具组合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预期管理,如通过MLF加量续作替代降准,在补充流动性的同时减少基础货币投放,从而更好平衡内外部压力;同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协调,增强汇率弹性管理,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基本平衡。另外,可灵活运用外汇储备工具,通过优化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节外汇市场供求。此外,持续推动本币结算和双边货币合作,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提升外部冲击下的金融自主性。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