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未离身、资金却被盗”。近日,银行卡频繁遭遇盗刷的消息,持续牵动着每一位持卡人的神经。
盗刷不仅给持卡人造成经济损失,更暴露出支付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与风控漏洞。
尽管事发后,涉事银行机构与清算机构通过“打补丁”方式补救,明确被盗刷款项无需持卡人承担,但广大用户的核心担忧始终未消,谁也无法保证,下一次被盗刷的会不会是自己的银行卡。
在跨境支付领域,用户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用户往往无从知晓自己的银行卡信息会经过哪些环节流转,也难以预判在哪个节点可能出现泄露风险,只能被动依赖发卡机构与卡组织的安全承诺,始终处于信息被动的位置。
聚焦本次事件,异常交易未被拦截、限额卡片超额盗刷甚至已注销卡片仍被盗刷等情况,往往在国内都属于小概率事件,在国外却司空见惯,这背后既反映了跨境支付的复杂性,也揭示其安全网络存在的短板与漏洞。
补齐短板可以理解,但漏洞的存在不应被容忍。它们如同缝隙或小孔,暴露出跨境支付各方的疏忽和不周密。首当其冲反映出发卡行、卡组织与收单机构间形成的信息孤岛,以及风控规则碎片化。
跨境支付涉及发卡行、卡组织、收单机构、商户及信息处理商等多个环节。理论上,每笔交易都需经过多重风控审核。
需要警惕的是,不法分子“精准”利用了各环节间的信息壁垒和协同断档,导致风控体系全面失效或部分环节过度依赖其他方的审核能力。
其次,技术防护存在明显漏洞,静态卡号验证易被破解,支付接口漏洞使黑客可批量获取敏感信息,而加密存储不足更助长了数据泄露风险。
最后,监管套利空间为犯罪提供温床,不同地区对商户审核强度差异显著,部分国家甚至允许虚拟商户接入支付系统,这种监管洼地成为盗刷重灾区。
要从根本上解决盗刷难题,需提前发力、主动作为,完善全链条的安全防护体系,真正堵住盗刷风险的源头。
技术—规则—监管的三维联动模式值得推广。技术层面应全面推行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技术,用动态令牌替代静态卡号,使泄露信息无法直接用于交易;同时引入生物识别、行为分析等智能风控手段,实现从被动拦截到主动预警的转变。规则维度需建立全球统一的安全基准,由国际卡组织牵头制定跨境交易最小验证标准,明确发卡行、收单机构的责任边界与赔付时效,消除灰色地带。
监管协作方面,可建立跨国协作机制,建立高风险商户黑名单共享平台,并简化跨境司法取证流程。
本次大规模盗刷事件为整个跨境支付行业敲响了警钟。它表明,在支付无卡化、跨境化趋势下,风控能力必须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智能”的升级。这需要发卡行、卡组织、收单机构、商户、监管方乃至用户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协同联防的生态系统。
对于国际卡持卡人,要深化风险意识和风险教育,对于账户信息、授权、场景谨慎使用。
北京商报评论员 岳品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