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积木式拼装农宅、菜单式改造老楼,智能建造技术正为“好房子”按下加速键。9月12日,在2025年服贸会中建一局展区,中建一局党建工作部邱晔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介绍,技术升级已为“新建好房子、乡居好房子、旧改好房子”构建了三大系统性解决方案。CCM预制混凝土技术实现村宅41天快速重建,“菜单式”改造清单与机器人联合作业推动老旧小区36天高效焕新,隔音、防撞、全屋智能等细节全面提升居住品质,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范式。
主动智能、无缝交互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了新房品质的又一轮提升。
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噪声干扰痛点,中建一局联合国内顶尖声学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邱晔表示,中建一局通过高等级隔声窗、加厚隔音墙体、浮筑楼板等组合技术,可有效阻隔室外交通噪音与楼内邻里生活干扰,使业主可居住在安静舒适的环境。
在解决业主居住痛点的同时,全屋智能化则将居住品质进一步提升。过去,业主进入家中需手动开灯、调节空调温度等,但在全屋智慧系统应用后,灯光便可随自然光照自动调节亮度。
邱晔表示,中建一局全屋智慧“好房子”以“主动智能、无缝交互”为核心,支持居民自定义照明、空调、家电等设备的多场景联动模式,安防系统与居家布防实时协同,环境监测设备动态反馈温湿度、PM2.5等数据,智慧照明根据自然光照节律自动调节亮度,实现“科技赋能生活”。
在“好房子”标准之外,中建一局则通过弧形防撞转角设计,减少儿童磕碰风险。通过防滑地砖的铺设,降低老人与儿童摔倒的风险。美妆专用灯光、零冷水供水系统、高效收纳空间等贴合现代生活需求,全方位优化居住体验。
41天实现住宅“从无到有”
在中建一局展区,北京商报记者动手体验用模块化建造方式拼装出户型各异的民宿样板房屋的过程。据了解,该套模型是基于受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斋堂镇沿河口村村庄宅基地实景打造。
邱晔表示,斋堂镇沿河口村村宅因全部被洪水浸泡,住宅已无法满足居住需求,为了让居民早日住进新居,中建一局适用自主研发的以建筑设计、构件生产、装配施工为一体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箱式房屋(CCM)”技术。
“该技术是先在构件制造工厂把梁、墙板、楼板、箱体结构等‘零部件’生产好,再运送到工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装’。”邱晔表示,斋堂镇沿河口村重建选址后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设96户农宅。得益于技术的升级,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实现41天“从无到有”,60天全部交付。
预制混凝土结构箱式房屋(CCM)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住宅快速重建的目的,并且,也为住宅使用场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邱晔表示,重建斋堂镇沿河口村房屋的同时,还做了后续运营的预留,就是每家每户的房屋都可以变成一个民宿。
邱晔表示,“如果居民想增加收入,随时可以在假期或是旅游旺季的时候,把房屋变成民宿进行出租,因为每家都是独门独院,而且对整个村子我们做完之后非常美,就可以真的成为旅游景点。这或许也是美丽乡村未来的概念和方向”。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斋堂镇沿河口村规划设计的96户农宅每户都有独立的民宿接待用房,其中51户农宅朝着街巷开门可经营“农家乐”,以构建安居乐业、主客共享的产业环境,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虚拟运营场景,逐步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实现村景融合、资源共享的灾后重建新模式。
“菜单式”改造清单,业主可按需选择改造项目
“好房子”的建造并非仅限于新房,老旧小区的改造同样适用。在中建一局的展厅中北京商报记者看到,喷涂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智慧建造设备正在喷涂一栋大楼模型。
邱晔表示,喷涂机器人的应用解决了过去人工刷墙时存在不平整、涂料不均匀等问题。喷涂机器人通过预设的程序,可以将墙体均匀地喷涂上材料,并且相比于人工操作更节省材料。三维扫描技术、喷涂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智慧建造设备,在通州老旧小区改造帅府园项目中已经进行了应用。
“老旧小区改造相比新房建造更加困难。”邱晔表示,老旧小区改造受限于原有楼体结构,无法像建造新房时可进行整体优化调整。并且,老旧小区改造通常具有“带户作业”、施工与居民生活同步进行的特殊性。所以在改造前期,中建一局项目团队会针对业主需求,制定每个小区专项改造方案清单。
据悉,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西绒线胡同13号楼改造项目,在改造前期,项目团队针对业主需求,制定了包括基础类清单18大项53小项,提升类清单7大项16小项,亮点类清单8大项22小项的小区专项改造方案清单。由业主确定清单中整体改造项,住户在业主勾选范围内结合自身需求勾选具体改造项,形成“一户一策”改造方案,使老旧小区改造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
邱晔表示,北京西绒线胡同13号楼改造项目实现了36天高效改造交付。并且,结合西绒线胡同项目的经验、方法,中建一局创新服务模式,建立“菜单式”改造清单,编写《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技术标准》,以实际行动支持首都老旧小区改造,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模式做法。
在传统加装电梯成本高、周期长,难以满足全社区需求的情况下,中建一局推出由“站人抬升机+适老自动抬升机”组成的智慧爬升机器人群。
邱晔表示,站人抬升机采用挂钩式设计,不占用楼道与消防通道,老人单手按键即可平稳升降,年轻人临时搬运重物时也能便捷使用,即便楼道有35度陡坡也能正常运行;适老自动抬升机沿侧墙铺设7.5厘米隐形轨道,轮椅可直接推上抬板,125公斤的承重上限既能满足残疾人出行,也能承载家庭大件物资。轨道90%组件可拆装,闲置时下沉5厘米不影响通行,万元级的单套成本远低于传统电梯,且无需破坏建筑结构。
邱晔强调,方案通过机器人群的功能互补,可实现全龄段居民“轻松上下楼”的愿望。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李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