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不确定的,未来将由我们的选择和行动而塑造。”全球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一书中提出。这与金融领域从业机构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也有契合。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拉开帷幕,以“数智驱动 开放共赢”为主题的金融服务专题是本次服贸会九大专题之一。在现场,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成为参展金融机构展示成果的重要部分。同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以“科技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应用”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上指出,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AI表现亮眼
当数字金融悄然走进生活,线上贷款几分钟到账、AI投顾提供个性化理财建议、24小时就位的智能客服……这些由数字技术引发的系统性变革,正在重构金融领域。
9月10 日下午,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厅人头攒动,一块块滚动的电子屏幕吸引了大量参展用户驻足观看。其中,数字金融几乎成了多家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各项成绩悉数对外展示。
移动支付的背后离不开支付清算。网联清算首次将公司实时交易数据搬到了展台现场,用户通过实时直播展示,可以清楚直观感受全球交易笔数最大的零售支付清算机构的实力。海量支付交易背后,网联清算通过“三地六中心”分布式云计算架构保障网络支付体系的高效运转。截至9月10日下午4点10分,当日网络交易笔数已经接近24亿笔。守护支付清算安全的,也有各种风险防控智能体。
参展银行机构中,电子屏幕上的数字员工栩栩如生。站在屏幕前,只需语音沟通告诉对方想要办理的业务,数字员工就会直接跳转至对应页面,介绍业务流程。
更细化来看,北京银行现场融合AIGC应用、AI Agent、数字人形AI大模型互动装置等技术,用户可在互动中体验该银行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成果;工商银行“服贸智趣”展区咖啡机器人格外亮眼,附近还有透明翻译屏、全息投影等;民生银行数字金融专区,重点呈现了智能金融终端和AI实验室……
透过现场金融机构展出的最新信息不难发现,金融领域正经历着AI带来的深刻变革,AI已从早前的边缘辅助不断进化,已经在风控、财富管理、智能交易、数字员工等多种业务场景发挥作用。
显而易见的是,AI正在重塑金融行业格局。
缓解经营压力的必要之举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浪潮席卷全球,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转型的必要性、挑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金融行业也一直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9月10日,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同步在服贸会期间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以及多位金融机构代表参会,共同探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与未来。
在邢炜看来,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邢炜指出,银行业正进入低利率、低息差、低收益的“三低”时代。从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下行到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从“内卷式”竞争加剧到客户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行业面临的挑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而随着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银行业开辟全新的技术赋能路径。
邢炜表示,据统计,数字化领先的商业银行的股东回报年均增长率为8.2%,明显高于落后银行的4.9%。
换言之,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机构的经营压力。据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4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2024年58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52%,较上年下降17个基点,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下降,最近三年净息差均低于2%。银行业机构迫切需要摆脱传统以利息收入增长为主要来源的路径依赖。
“从当前实践来看,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技术,其应用覆盖银行全业务链条、驱动全场景创新,具体包括知识库建设、运营优化、客户服务、软件开发等场景。此外,从早期金融电子化阶段到互联网金融阶段再到金融科技阶段,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银行业务流程,重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业务形态、治理方式。”邢炜补充道。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结合银行业实践来看,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应用多年的传统数据系统和架构改造、升级流程复杂。基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机构虽然拥有海量数据,但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安全问题突出,叠加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数据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邢炜解释称,具备雄厚资源支持和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能持续加强数字技术应用,而资源投入有限和专业人才缺乏的中小银行则陷入被动,造成银行之间竞争的“马太效应”,大中小银行之间的分化加剧,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
邢炜还提到,模型幻觉、模型共振、算法黑箱等问题与金融服务的公正性、稳定性、透明性相悖。同时随着金融机构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智能算力供给结构性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金融机构的AI信心
不论是金融展厅现场还是发布会上,金融机构竞相展示了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银联实现了有关MCP支付、云智一体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业务创新;奇富科技AI审批官融合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模态识别技术,能自动完成个人与小微贷款申请材料的全流程审查,真正达成T+0的审批时效。
成果展示的背后,是相关金融机构的AI信心。尽管挑战重重,但多方面因素正在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助力。
顶层设计方面,过去几年间,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接连出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发布会上,奇富科技技术副总裁宋荣鑫结合行业数据进行了分析。宋荣鑫指出,从全球的趋势来看,2022年大约有45%的金融机构在应用AI,2025年比例跃升到85%。银行业积极投入AI市场,预计到2027年AI市场规模将突破270亿美元,“无论是政策、资本还是产业,都在共同推动AI走向金融场景的深度应用”。宋荣鑫说道。
“中国拥有全球最复杂的金融场景和最大的用户规模,每天数亿级的交互和真实的业务循环,正在成为智能体持续进化最好的土壤。”宋荣鑫指出。
谈及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发布会上,国际银行业联合会总裁海德薇格·挪伦斯认为,关键部分在于数字身份、反诈骗、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降低支付成本等四个方面。其中,数字身份解决方案能够帮助银行快速、高效地完成客户的身份核验,简化银行开户流程;人工智能能够实时地分析海量交易数据,识别可疑的交易模式,并且标记潜在的欺诈行为。
对于后续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邢炜从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具体举措包括: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建立“内生+外包”的数字金融事业群;强化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探索建设金融业可信数据空间和行业智能算力公共平台;多措并举优化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汇集“金融+科技+风险管理”复合型人才;建立互惠互利的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鼓励大型银行及金融科技公司向中小银行输出解决方案。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