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永新)7月31日,由北京商报社、深蓝媒体智库主办的“AI金融双刃剑:从安全底线寻找转型机遇沙龙”在上海成功举办。
对于当前AI应用的痛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潘晓俊表示,传统云服务商及科技服务商仍主导市场,新晋AI厂商在平台级或专有AI能力建设上参与较少。从应用深度来看,多数应用仍聚焦对话类、交互类场景,真正解决风控、营销等核心痛点的案例较少。例如,尽调报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转化等关键领域仍存在空白。人才缺口方面,兼具金融业务经验与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此类人才无法通过学校短期培训产生,需通过实践积累。
潘晓俊表示,当前,监管对AI面客应用持审慎态度,大型银行若推出直接面向客户的AI应用,仍需通过传统审批流程。例如,某股份制银行此前以“数字化渠道”名义上线的AI信用卡服务,是少数获监管批准的案例。近期上海银行推出的交互式手机银行虽引入AI,但本质上仍是传统手机银行功能的延伸,未实现根本性创新。
从AI在金融领域的机遇与方向来看,潘晓俊认为,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需围绕“降本增效”展开。降本,即通过AI替代重复性工作如客服、培训等,降低人力成本;增效,即通过AI优化风控模型、提升产品竞争力。未来,AI的颠覆性发展需依赖复合型人才与解决方案的共振。当前市场更需“解决具体痛点”的务实应用,而非泛泛的技术能力宣传。例如,聚焦风控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营销中的“客户行为预测”等具体场景,提供可量化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获得金融机构认可。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