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 | 保险如何守护“爱和责任”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胡永新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5-07-08

今天,以“爱和责任 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保险业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形式,深化保险知识普及,展现行业服务民生、助力社会治理的担当。从形式来看,走进企业、社区等,开展保险知识讲座成为“标配”。与此同时,保险机构也在风险减量服务以及适老化服务方面下功夫。

图片来源:壹图网

“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既是行业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桥梁,更是保险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阵地。那么,保险业守护爱和责任有哪些体现?下一步,从保障到服务,保险业还能带来哪些新期待?

多项活动走进大众视野

今年是第13个“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由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保险行业共同开展。年度主题为:爱和责任 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保险公司开展了哪些相关活动?据了解,人保财险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保险五进入”、主题直播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比如,该公司各地分支机构走进学校、农村、社区、机关和企业,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开展“防非”宣传等。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人保财险通过“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这一模式,结合“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安排,主动开展风险减量工作。

国寿寿险围绕年度活动主题,也在通过全面开展保险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的“五进入”系列活动,将保险的风险保障、民生守护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

平安产险除了举办社区金融课堂、开展“客户服务体验日”、聚焦企业需求开展风险巡防及隐患排查,还持续推进网点适老服务升级,增设无障碍通道、智能服务终端等设施。

此外,阳光财险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开展客户体验官活动等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也在聚焦风险减量、康养服务、安全急救、金融反诈等民生关切主题开展知识宣讲、咨询答疑、培训演练等宣传服务活动。

保险业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普及知识、提示诈骗、进行风险减量科普,在业内人士看来意义深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表示,保险业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将保险知识普及覆盖更广泛人群,能够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保险产品和服务,从而做出更明智的保险决策。

“这些活动直接架起了行业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有效化解了信息不对称。此外,风险减量科普将保险服务前置化,变被动赔付为主动防控。长远看有利于降低整体保险成本,实现行业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整体而言,这些活动共同塑造了保险业负责任、可信赖、有温度的社会形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书记赵明表示。

“保险业在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举办线上线下的活动,是保险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国民风险保障意识、优化自身服务模式、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也表示,自2013年提出“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以来,每年的7月8日以一个主题开展保险宣传活动,期望通过加强对公众保险的宣传工作,提升全民保险意识,在促进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旨在完善全民的社会保障网。

如何既有“爱”又有“责任”

保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连接各行各业、关系国计民生,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

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35.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万亿元,增长13.9%。2024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7万亿元,同比增长5.7%;赔款与给付支出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4%;新增保单件数1038亿件,同比增长37.6%。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险种的持续开发与扩面。另据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披露的数据,农业保险已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

聚焦于理赔端来看,以应对暴雨灾害为例,保险业快速启动灾害应急响应,开通绿色通道,全力做好理赔服务工作。6月,我国南方多地遭遇较强降雨天气过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部分地区出现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6月23日8时,广东、湖南、广西、湖北、贵州五个地区保险机构已支付保险赔款1.2亿元,其中预付赔款4815万元。

“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强社会保障的均衡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通民众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保险,有些人可能没有存款积蓄的习惯,但一般都会购买保险。”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居民储蓄率较高,发展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亦离不开险企的推动,在产品端,以各地惠民保为例,近年来持续扩大保障范围,涵盖更多的保障责任。理赔效率与体验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焦点。保险公司相继推出极速理赔服务,实现从申请到赔款到账,全程不跑一步路、无需交一张纸,客户即可迅速收到理赔款。也有不少保险公司采取为客户提前预付理赔金的方式,以缓解客户经济压力。

“近年来保险业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保险覆盖面和保险理赔时效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如各地的惠民保、惠家保、百万医疗险等普惠保险产品,让保险触达更广泛人群,特别是传统保险覆盖有限的农村居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群、新市民等,推进了‘应保尽保’责任的履行。而保险科技的发展,如商业医疗健康保险与医保的合作,大大缩短了保险理赔时间,极大地缓解了保险客户在遭遇风险事件后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杨泽云如是表示。

从宏观层面来看,保险对“爱与责任”的守护,核心在于其提供经济保障和风险兜底的功能。赵明表示,在“爱”的层面,它体现为对个体和家庭幸福的保障:通过人寿险、健康险,在疾病、意外或身故等不幸发生时,为家人提供经济支持,延续爱与责任,避免家庭因灾因病陷入困境。在“责任”层面,则体现为对社会稳定和个体责任的支撑。

未来仍有“广阔”服务空间

保险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24年以来,保险业多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意见相继出炉。

2024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迎来重磅顶层设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务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偿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内控健全有效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

今年以来,《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分别提出,要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推进保险公司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提供优质普惠保险服务;明确保险业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工作思路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强调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谢远涛表示,结合上述政策,保险业可以进一步推动普惠保险产品创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保险需求,除了传统的健康产品,也可以考虑普惠养老产品。其次,可以与民营医院、符合条件的国营医院等机构合作,覆盖特需医疗、院外药械、创新药品等医保外费用(如中端医疗险涵盖特需部、国际部及癌症特药),解决民众对原研药、创新药的真实需求,解决“更高质量、更好体验的医疗服务”。

“在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等国家政策导向下,保险业在扩面提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仍有广阔空间。”赵明也表示,比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乡村振兴、服务中小微企业、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开发更多政策性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创新险种和服务模式,将“爱与责任”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中。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保险科技正以革命性的力量重塑保险行业的生态格局。从人工智能在核保理赔中的深度应用,到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信任基石,再到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保险科技不仅提升了行业效率,更重构了客户体验与价值创造模式。杨泽云认为,从运费险的营销、新能源汽车风险管理、农业保险的卫星遥控技术等,保险科技在保险营销、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理赔服务等全流程,保险科技都可以发挥作用,促进保险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