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两区”建设五周年科技创新专场发布会上,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立权详细介绍了“两区”建设以来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成效。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000余家,其中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许可的专利代理机构1185家;在北京执业的专利代理师达14560人,占全国执业代理师总人数的36.24%。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代理数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度公开经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PCT国际申请量37608件,占当年公开的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3.98%。
“两区”建设以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制定《“两区”建设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环节。先后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开放试点、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知识产权保险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试点工作,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效能。“专利侵权纠纷‘先行裁驳、另行请求’裁决模式”等案例被商务部推广,2024年北京市全链条打造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北京样板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海淀智慧能源城市大脑——电力看双碳监测数据集”等案例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典型案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三评一补’新机制”等案例在全市推广。
据介绍,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两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专利预审服务,平均授权周期缩短至2.5个月。累计建成8家分中心,分中心立足区域特点、产业发展优势和创新主体需求,精准输送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建立“企业点单、服务到家”的工作模式,打通了知识产权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全国率先实现区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全覆盖。首创“1+17+N”多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共有公共服务人员500余人,服务涉及知识产权全链条并直达基层,覆盖我市4.4万余家企业并辐射津冀,服务范围不断向先进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拓展。
周立权指出,在知识产权金融领域,北京建立知识产权评估、质押登记信息在线查询、白名单双向推送、质物处置、风险补偿等10项全链条服务机制,启动知识产权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降本增效,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北京472家企业4818件专利投保,保障金额超过53亿元;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试点支持17家出口企业投保,保障规模超1亿元。累计为10家投保企业完成出险理赔,理赔金额共计632万余元。
北京组织开展高校院所存量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组织147家高校院所盘点存量专利22万余件,出台专利转化运用能力提升促进政策,支持26家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支持170家中小企业入选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举办生物医药领域专利项目路演,联合天津市等华北四省(市、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举办华北地区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发布华北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双五星”可转化专利1000项。
周立权表示,下一步市知识产权局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在健全知识产权协同工作机制、引导产业专利科学布局、优化专利转化促进激励机制、深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也将充分挖掘改革过程中的先进经验,积累一批企业感受深刻、提升作用明显的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创造更多“北京经验”。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