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由“政策元年”迈入“规模化应用年”。深蓝智库调研发现,随着亿航智能EH216-S集齐“四证”,沃飞长空、峰飞航空等企业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品进入取证冲刺阶段,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eVTOL在文旅场景的商业化落地。一场由“空中观光+景点接驳”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成型。多位企业高管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经历2024年“政策驱动”的爆发期后,行业已转向“安全健康、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从多地“低空+”试点先行,到大规模应用示范,“国家—行业—地方”的三级管理标准体系将被构建,我国低空经济将呈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这场涉及万亿规模的市场竞速,正在改写我国文旅产业的空间格局。
“政策元年”到“规模化应用年”
在对话中,多位低空企业高管都提到,2024年是低空经济的“政策元年”,而2025年是“规模化应用年”。
在顶层设计方面,2024年,随着“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司正式成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低空相关法规或条例,低空经济正式走进大众视野。在政策带动之下,低空经济“百花齐放”。
从整体行业来看,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等各类构型航空器扎堆亮相,各家适航审定进度也有显著推进。2025年,亿航智能EH216-S率先集齐“四证”(包括相关运营航司获得的运营合格证);2025—2026年,沃飞长空、峰飞航空等多家头部低空企业的航空器将陆续完成适航取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看来,产业能否安全、健康、有序地发展,将直接决定低空经济未来在国民经济中突出和长远的战略地位。“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和“安全健康发展”的指导方向恰恰反映了低空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2024年,在社会竞相追逐行业热点背后,低空经济也存在一些不利于行业长期稳定的因素。安全健康的发展意味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消除这些行业隐患,重点培育优质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并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服务,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聚焦效益。同时,只有通过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才能真正带动整个低空产业链的良性发展,从而推动低空经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质增长极。
“2025年低空经济的发展,将不再是‘概念先行’,而是将逐步进入实质性落地和商业化运营的新阶段,行业将从‘一拥而上的生长’转向规范化、可持续、标准化、规则化的发展模式。”贺天星说道。
空域资源赋能文旅产业
深蓝智库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头部低空企业都选择优先布局文旅场景的应用。
贺天星向深蓝智库分析,文旅行业的应用是eVTOL低空载人飞行发展的第一切入阶段,也是逐步走向交通接驳、常态空中通勤的彩排和预演,可以借助游览观光的方式推动公众加深对eVTOL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先在文旅行业产生低空的经济收益和效益。“这既是一个科普的过程,也是一个将低空载人出行方式常态化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eVTOL将给文旅行业持续注入新鲜动力。
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兼联合创始人费岚认为,eVTOL能够打通点对点的景区空中载人直达路径,例如成都到九寨沟、成都到西岭雪山等航线。此外,通过eVTOL串联景区资源,覆盖区域级文旅环线,既能打造空中观景的特色体验,也能打造立体化旅游交通体系,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沃飞长空的实践为例,近期,沃飞长空用直升机完成了成都—乐山的“成渝低空文旅走廊”航线验证飞行。这条航线从成都洛带出发,在峨眉山旅游交易中心降落,解锁了空中浏览乐山大佛等低空文旅新体验。
费岚表示,当沃飞长空AE200取证、实际投入运营后,时间和运营成本将比直升机进一步降低。
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指出,传统的通用航空器存在固有局限,而eVTOL在文旅赛道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eVTOL具有噪声小、乘坐体验佳、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其航程和座位数量也适配景区交通接驳。
“这种采用清洁能源的航空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可实现景点间高效串联。”谢嘉强调,eVTOL的应用实际上是以技术赋能文旅,通过空中交通连接各景点,改变传统旅游交通模式,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问题,使空域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
此外,eVTOL在文旅景区的应用主打安全稳定、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eVTOL都是推动智慧文旅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旅客增长的一个全新形式。
“想象一下,未来一个景区内不仅会有无人驾驶的低空载人飞行,还会有无人机外卖、无人机送货、低空应急救援、无人机编队表演以及地面无人驾驶车辆。全新的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会颠覆文旅景区的管理运营体系,以科创硬件带动智慧景区软实力的整体提升,显著推动其提质增效。”贺天星说道。
打造“低空+文旅”商业闭环
随着亿航智能EH216-S相关运营航司获得运营合格证(OC),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序章正式开启,“低空+文旅”的畅想正在化为现实。
费岚向深蓝智库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未来某一天,游客来四川旅游落地天府机场,出航站楼即转乘eVTOL直达景区起降点,随后便可通过景区内“低空+飞行体验”游乐项目,感受空中俯瞰的新旅游方式。
那么,如何打造上述的“低空+文旅”商业闭环?参与调研和对话的企业高管给出了“多方协同”“新型消费力”“常态化”“规模化”等关键词。
谢嘉称,在一个完整的“低空+文旅”商业生态系统中,不仅需要主机制造商和运营商参与,更需要上下游多方协同。这个系统里包括负责起降点建设、空管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的企业,地面接驳、票务系统等服务企业,数字化管理、成本控制等技术支持方以及旅游产品设计、文化内容植入等创意机构。“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建的生态圈。”
贺天星则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完整低空商业闭环需要具备的要素:首先是激活新型消费力,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作为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将贡献超过80%的行业增量;其次是常态化商业运营,要建立和实现类似地面交通“365天×24小时”的常态化全天候飞行服务和保障标准体系;最后是高密度规模化发展,只有形成足够体量的运营规模,才能真正释放低空经济的商业价值,让低空飞行变成生产活动,让载具变工具,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就像地面交通系统一样,低空经济必须实现规模化发展才能形成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产业生态。”贺天星表示,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低空经济稳健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统一规范与地方特色相互融合
尽管已有多种航空器陆续向公众展示了飞行能力,开启商业化试点运营也近在咫尺,但多位高管均表示,低空经济的路还需要多“摸索”一段时间。
正如前文中提及的“多方协同”,“低空+文旅”想要顺利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助力。费岚表示,在主机企业加速推进eVTOL产品进展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起降场所、起降点规划布局;鼓励低空场景示范运营,持续深化应用场景探索;强化低空服务平台拓展应用,确保“飞得起、看得见、找得着、管得住、落得稳”。
不仅如此,如何规范管理空域也是行业热议的话题之一。不过,多位高管均表示,过早追求全国统一标准并不利于低空经济的有机发展。
谢嘉提到,新兴产业发展必然经历从多元探索到规范统一的过程。当前各地低空经济试点正处在差异化的探索阶段,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行之有效的模式将逐渐显现,最终推动行业统一标准的形成。“标准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在各地试点中经过反复验证、迭代优化后产生的。”
贺天星则认为,低空的标准体系需要按国家、行业和地方构建三级框架:国家层面制定空域分类管理等基础安全规则,行业层面形成产品与运营标准,地方则根据实际场景细化实施细则。正如地面交通信号灯的规则制定,全国统一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规则,但具体时长需要根据当地实际路况因地制宜。
“这种平衡统一规范与地方特色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将成为低空经济在这个阶段健康发展的关键。”贺天星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