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人保寿险“消保主题日”系列教育活动第四期——系好个人信息“安全带”

网编:王巍 2025-04-14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浪潮中,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个人信息进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期人保寿险“消保主题日”,我们通过解析H女士的案例,一起提高警惕,系好个人信息“安全带”。

企业供图

【案例简介】

H女士前些日子办理了退休手续,忙碌多年的她终于开启了向往已久的闲适生活。某天买菜回来,H女士在小区内看到一则广告,是某平台的促销活动,只要扫码注册就能免费领取高档礼品,还有机会抽取现金大礼包。H女士非常心动,便立即扫码注册,没想到竟然抽中了888元现金大礼包!她喜出望外,立即按页面要求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姓名、手机号、验证码、家庭住址等多项个人信息,静待奖金到账。回到家后,H女士还沉浸在意外中奖的喜悦中,却不料收到了多条消费短信。她打开短信一看,发现是银行卡的异地消费记录提示,合计金额高达6000多元。H女士慌了神,赶紧来到银行柜面查询,才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卡内资金被盗刷了。

【案例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上述案例中,H女士因受到现金礼包的诱惑,贸然填写了自己的多项信息,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进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人保寿险温馨提示】

广大消费者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个人信息,守护合法权益。

一、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二、远离陌生链接及软件。不轻易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下载未知软件,遇到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时,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

三、相关凭证勿随意丢弃。对写错、作废的单据,物流面单等,应及时销毁,不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信息。

部分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