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金融科技频道

“10亿元”大关之下,消费金融公司进与退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廖蒙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5-02-10

围绕公司注册资本,消费金融公司动作频频。2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进入2025年后,消费金融行业洗牌呈现加速之势。注册资本必须达到10亿元的严格准线之下,从业机构开始陆续向这一要求靠拢,但仍有8家机构尚未达到这一水平。不过,这8家机构中,已有2家机构公告提出将增资至10亿元。

据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囿于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成本,再叠加考虑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消费金融公司增资仍有限制。另有消费金融公司明确回复称,公司增资事项正在有序推进中。在分析人士看来,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被硬性提高,有助于提升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资本实力,预计后续行业分化趋势有望进一步拉大。

图片来源:壹图网

3家机构调整注册资本

从监管部门披露时间来看,年内已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明确调整注册资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于2025年1月发布行政许可,同意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加至10亿元。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披露,在获得监管许可后,唯品富邦消费金融随即完成了工商变更。

相较于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瞄准“10亿元”门槛,位于中部梯队的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银消费金融”)的增资动作更显扩张“野心”。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金融监管局同意,宁银消费金融获批增资6.89亿元,注册资本由原29.11亿元增至36亿元。当前,宁银消费金融暂未进行工商信息变更。

而在2024年末终于完成重组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则在获批股权变更的同时,迎来了消费金融行业首次减资操作。根据早前天津银行披露的公告,将通过先减资、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等股权重组方式将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70亿元调整至50亿元,京东成为公司最大股东。相关变更事宜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并要求捷信消费金融加强股权管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严格控制股东关联交易。

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注册资本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规模,也能反映公司在业务经营、风险抵御以及融资能力等多方面的实际水平。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消费金融公司本身的注册资本应不低于10亿元。

谈及消费金融公司在注册资本方面的变化,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表示,增资是消费金融公司增强实力、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消费金融公司满足注册资本监管要求的必然方式。简单来说,注册资本高低,既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优劣,也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存亡。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频频增资,既是对监管文件的充分响应,同时也是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实现稳步扩张的一个缩影,增资举措能够夯实机构资本实力,强化抵御风险的整体能力。

而对于并不常见的捷信消费金融减资举措,北京商报记者就其原因和后续更名、业务承接进度等向京东方面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盘和林认为,减资可能的原因包括公司战略调整、业务转型、财务状况变化等,而消费金融公司减资可能对公司的信誉、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

达标增资仍有掣肘

监管提出明确入场门槛,对于未能达标的从业机构而言也并不简单。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当前业内仍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未能满足最新监管要求,包括盛银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蒙商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以及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

尽管当前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达标,监管尚未给出明确的时间线,但从业机构向《管理办法》靠拢已经成为必然动作。对于8家机构在增资方面的规划,北京商报记者也进行了进一步采访。

河北幸福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公司将严格遵循最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将通过现有股东增资、引入新股东或法定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等方式尽快达到《管理办法》要求。

而对于北京商报记者的询问,多数受访机构三缄其口,并未进行正面回复。“先努力增资扩股吧”,有从业机构这样表示,而在记者进一步追问这是否表明公司当前增资仍有难度时,对方未再进行回复。

“增资本身就是一个很长的流程。”有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具体到流程上,消费金融公司增资首先要明确增资金额、增资方式(现金/股权等)、新增股东(如有)及股权结构调整计划,再将相关方案进行内部审批;接着由股东按协议缴纳增资款项至指定账户,经三方审核后确认资金真实、足额到位,再提交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地方派出机构审核,这也是增资的核心环节。获得监管同意后,方可进行工商变更登记、监管备案与许可证更新等操作。

前述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中小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增资很容易卡在第一步,即具体的增资方式上。“最主要的是资金来源,消费金融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入存量竞争阶段,股东方会衡量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情况和资金回报预期,引入外部资金则需要考虑资金成本,而中小消费金融公司本身可以选择的资金渠道便较少。”前述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从尚未达标的8家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构成来看,8家机构股东中均少不了银行的身影,并且多为城商行。前述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补充称:“股东本身的经营状况也会影响子公司,若银行自身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便更难持续向消费金融子公司输血。”

在8家注册资本未达标的消金机构中,锦程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在2024年12月双双宣布增资,均计划增资至10亿元。其中,锦程消费金融股东——成都银行提到,计划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未分配利润转增以及现有股东现金出资这三种方式,将注册资本增加至10亿元。对于两家消费金融增资计划具体何时能够落地,北京商报记者向锦程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进行采访,中信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公司增资事项正在按程序推进中,此次增资体现了股东单位对消费金融行业前景的看好及公司发展的认可和支持,将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但截至发稿,未收到锦程消费金融方面回复。

盘和林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大型机构更容易获得资本支持,而中小型机构则需要通过更多努力来筹集资金。相较于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尾部从业机构融资渠道有限,发行债券、股票等筹集方式开展难度大。

苏筱芮认为,业内仍有部分尾部消费金融公司未有增资进展,可能是股东层面尤其是大股东层面未达成一致,例如增资资金来源、增资规模多少、由几名股东增资以及各股东之间的增资比例如何分配等,也可能是主要出资人对消金公司投入的意愿不强。

分化趋势有望拉大

整体来看,在全国已开业的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注册资本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态势,蚂蚁消费金融以230亿元注册资本处于首位,而最末尾的盛银消费金融自开业以来便维持着3亿元注册资本。此外,注册资本的差异,也直接带来了公司业务体量、业绩营收方面的差距。

而提高注册资本,对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也是考验。在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看来,监管要求消金公司提高注册资本,主要是从提高消金公司风险承担能力、强化消金公司股东责任、规范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更高的门槛对于从业者的展业能力提出要求,有实力股东、业务存续发展稳健、有较强盈利能力、能保证资本回报的机构,可达成业务的正向循环。

盘和林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设置10亿元注册资本门槛,中小机构不仅需要迅速扩充资本,随着注册资本的提高,消费金融公司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业务模式和产品结构,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结合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发展现状,河北幸福消费金融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已呈现多元化的竞争态势,获客、风控、资金、金融科技、场景等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竞争的最核心能力。未来,公司将更加注重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性,不断夯实公司在科技、风控及数字化经营等方面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力争经营效益与效率稳步增长。

苏筱芮指出,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被硬性提高,有助于提升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资本实力。预计后续行业分化趋势有望进一步拉大,头部消金在资本实力、筹集能力等加持之下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未来,具备差异化客群定位、加强股东支持和合规能力的机构,才更能突破增资瓶颈,在行业洗牌中找到新机会。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