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非上市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备受保险业关注的财险公司盈利情况随之出炉。2月5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披露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多项重要经营指标得以公开。
综合来看,2024年财险公司表现持续稳健,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双升。不过,从竞争格局来看,“马太效应”依旧十分明显,头部公司盈利占比高,一些中小财险公司盈利能力堪忧。
超七成公司盈利
2024年是财险公司的盈利“大年”。纳入统计的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59家实现盈利,数量占比为78.67%。其中,59家盈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94.52亿元;16家表现为亏损的公司合计实现净亏损32.48亿元。
综合来看,2024年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62.04亿元,2023年同期为50.61亿元,盈利增长明显。
国寿财险的利润表现仍排在非上市财险公司首位,成为唯一实现双位数净利润的险企,2024年国寿财险实现净利润19.02亿元。中华财险紧随其后,2024年盈利9.44亿元。此外,两家电力系公司英大财险和鼎和财险排在盈利榜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别实现净利润8.78亿元和7亿元。在亏损榜单中,排第一的是新设不久的申能财险,2024年净亏损24.57亿元。
在保险业务收入方面,75家财险公司在2024年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517.84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9.43%(可比口径下)。与盈利步调一致,国寿财险以1111.83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规模位列第一。中华财险实现681.51亿元排名第二。第三名则是华安财险,2024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1.4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务收入榜单前10的险企,其保费收入合计已经达到2772.36亿元,占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总和超六成。如果参考盈利规模指标,目前盈利榜单前10的险企,合计实现净利润达66.39亿元,占比为107.01%。可以看出,财险行业“马太效应”依旧十分明显,头部险企和中大型险企不仅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更是赚走了行业绝大多数利润。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财险“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较高。大型财险公司凭借品牌优势、规模经济和丰富的经验,在市场份额、客户资源和风险管理方面占据显著优势,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实现盈利。其次,产品同质化也是导致财险马太效应加剧的原因之一。当前财险市场上,产品种类和条款相对单一,缺乏差异化竞争。大型财险公司由于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更容易吸引客户,而中小型财险公司则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表示,中小财险公司可聚焦细分市场,针对特定行业、客户群体或地域,深入了解需求,开发专属产品。如专注农业保险,结合当地农业特色提供定制化保障,通过这些举措形成差异化优势。
七成承保亏损
综合成本率包含公司运营、赔付等各项支出,由费用率和赔付率组成。该指标是保险公司用来核算经营成本的核心数据,也是衡量财险业盈利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财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如果综合成本率高于100%,则意味着保费收入未能覆盖支出,承保端面临亏损。
2024年,75家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中位数为102.92%。其中,有55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大于100%,占比73.33%。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公司的承保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在高综合成本率区间,比亚迪财险和广东能源自保的综合成本率均超过了200%,分别为308.81%和219.48%。中国渔业互助社的综合成本率也高达194.53%。业内财险专家告诉记者,一些自保、互助类保险机构通常规模较小,业务获取难度更大,费用支出更大;这些机构保障范围相对单一,当单一风险爆发、形成大额赔付时,也将导致赔付率过高。
而在低综合成本率区间,主要是一些业务规模较小的外资财险公司和股东背景强大的财险公司,如中远海运自保、中石油专属保险、日本财险、美亚财险等。其中,综合成本率最低的为中远海运自保,其综合成本率为-31.87%,主要是综合费用率为负数。业内人士透露,综合费用率出现负数,一般是由于前一年多提取的准备金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了释放。
保险公司的盈利由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获得承保利润是保险公司盈利的基石,但良好的投资收益也很重要。财险公司盈利大涨,可以说投资端功不可没。2024年三季度权益市场回暖,多数公司尝到了甜头。记者梳理发现,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18家在2024年投资收益率超过4%,合计41家公司超过3%。江瀚告诉记者,2024年下半年权益市场的回暖为财险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股市的上涨,财险公司持有的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带动了整体投资收益的增长。
展望未来的投资市场,张玥预测,随着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预计财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仍有望继续提升。同时,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这将为财险公司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收益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