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停工也能按月领“工资”!每月最高2万元,如何实现的?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胡永新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4-02-28

可以为失能风险进行保障,健康险产品赛道卷出新方向。2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保险产品“青山在·收入保障险”上线。投保后,若不幸因疾病或意外丧失工作能力收入中断,可以每月按照理赔规则从保险公司拿到约定金额的理赔款,每月最高2万元,最长可领取100个月。

图片来源:壹图网

这一创新型的“失能险”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医疗险、重疾险之外,“失能险”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上班族“专属”,每月最高赔2万

2月28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保险公司在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联合上线了创新保险产品“青山在·收入保障险”。

“蚂蚁保”金融策略部产品专家史惠宁介绍,该产品不仅可以保障骨折、急性阑尾炎等日常手术住院,还包括了重度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等)、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等70种高发重疾导致的失能,以及颅脑、肢体等4大类功能损伤。

“青山在·收入保障险”的可投保年龄为16—55周岁,缴费期和保障期均为10年。每月保障金额分为5000元/月、1万元/月、2万元/月三档,最长赔付时间为100个月。

在价格方面,以30岁男性用户为例,选择2万元/月的保障方案,一年保费1200元,并且10年保障期内保费都不变,价格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变贵。

对于上班族来说,家庭的财务支出主要来自工资收入,一旦因患病导致收入减少甚至中断,个人和整个家庭都会陷入经济困难。蚂蚁保健康险业务部总经理沈晔在产品发布会上表示,通过深度走访了解到,我国的医疗险相对比较普惠。即便是新市民,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基本的医疗保险产品。对他们而言,最大的风险为,因为收入的不稳定,一旦发生意外或患病,原本的收入就会锐减甚至中断。此次三家保险公司联合蚂蚁保推出“青山在·收入保障险”恰逢其时,通过保险,可以为他们未来损失收入的风险起到补偿保障作用。

属稀缺产品,有巨大需求待满足

据了解,“青山在·收入保障险”属于健康险范畴中的“失能险”。当前市面上推出的被冠以“失能险”的还有长期护理保险。失能包括丧失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一般而言,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保障的是失去工作能力,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是日常生活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类似于“青山在·收入保障险”这一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在市面上并不多见,该保险会以寿险的附加险这一形式存在。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健康保险中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占比极低,此次创新“失能险”的出现,有助于丰富健康保险产品,满足消费者收入保障需求。

“我国在失能保险领域进行了非常好的探索,过去有一类保险为团体失能保险,它局限于特定工种和特定行业,比如飞行员,可能飞行员今天感冒了,就不能驾驶飞机”。中再寿险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助理王明彦在产品发布会上表示,过去的“失能保险”只局限于这类细分的领域。到了去年、前年,市场出现了个人失能险,“青山在·收入保障险”就属于个人失能险,不是以团体形式承保。

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四大类健康险产品中,重疾险和医疗险占据绝对主力的市场份额,各占45%左右,失能险和护理险占比较低,合计不足10%。而在国外成熟市场,失能险占比则超过30%。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意味着,国内“失能险”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创新离不开打造多项能力

失能险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失能风险的认识,推动社会对失能人群的关怀,同时,也将为保险公司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健康险市场下的“失能险”有着巨大的发力空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失能人群的数量在增加,市场对“失能险”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政策层面,随着2010年工伤保险制度的健全,正式就业群体失能保障体系初步搭建。宋占军基于此表示,在工伤保险能够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情况下,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应从新业态从业人员拓展保障人群、从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外提升保障待遇。此外,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涉及工作能力鉴定、评估,是一个经营管理相对复杂的险种,保险公司布局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必须同步提高产品营销和经营管理能力。

“‘青山在·收入保障险’处于新赛道,对运营和理赔提出了挑战,这一保险以每个月发‘工资’的方式进行保险金给付。如何在每个月把‘工资’顺利发到客户手中,是我们想要完成的更好的工作”。人保健康互联网保险事业部产品管理处高级经理曾莹在产品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沈晔也表示,“在我们看来,只要做好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策略,失能险不仅不会对医疗险产生冲击,甚至失能险会迎来自己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从险种发展层面看,“失能险”欲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离不开保险公司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开发多样化的失能险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提供定制化的保障方案、增加保障范围、简化理赔流程等。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精准评估风险、优化产品定价和提升服务质量。”江瀚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