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经频道

财政科技经费增速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速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有了“保障法”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魏蔚 网编:刘佳 2024-01-25

 支持既有改革探索、固化经验做法,1月25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这些年科创中心建设中一些带有试点性的改革创新政策、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以法规形式进行定型。这部《条例》既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保障法,也是北京科技创新的基本法。对产业发展而言,财政性科技投入、人才引进力度等均是亮点。

北京商报

经费: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

“从法规先行创制功能看,《条例》引领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具有不少创新突破点”。1月25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主任孟繁华总结道。以财政性科技投入增速为例,《条例》提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保持财政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根据《条例》,北京市加强与中央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投入联动,在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等方面开展央地合作。

据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2022年北京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6.83%,位居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前列;基础研究经费占北京全社会R&D经费比重达1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人才:制定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目录

“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非常关注《条例》中有关创新人才的具体内容。

《条例》单设第四章聚焦“创新人才”,强调要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还对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健全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建立和完善体现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明确高校、院所和国企可以对重要技术人员等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做出具体规定,这些内容对创新人才有温度。

根据《条例》,北京将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等部门根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制定并适时调整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目录。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按照规定设置特设岗位,聘用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

创新主体:聚焦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

《条例》第三章是“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内容最多,也最复杂,围绕创新主体及创新链条各环节协同发挥作用完善制度供给,加大对各创新主体支持力度。

《条例》提到,新型研发机构应当聚焦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任务攻关,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科研决策自主权,在运行管理、人员聘用、资金投入、经费使用、知识产权激励等方面可以采取灵活有效的体制机制,可以接受社会捐赠、资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市科学技术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研究领域、发展阶段,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异化绩效评价。

针对未来的改革探索,《条例》提出要探索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在京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或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支持科技社会团体吸收外籍科技人才为会员、支持外籍科技人才按照规定在科学技术社会团体中任职,还提出要加强与海关等部门合作,提升科研物资通关便利化水平等。

另据了解,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推进配套政策加快出台,市相关部门将制定《条例》实施方案,围绕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开放合作等方面,加快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不断完善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

代表热议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

科研人员关注科技伦理管理和科研诚信建设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都非常关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有关科技伦理管理和科研诚信建设的内容。在医学等涉及敏感科技伦理的领域,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健全科技伦理审查机制。《条例》还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研失信行为预防、调查、处理机制,对存在失信行为的创新主体,在政府采购、财政资金支持、融资授信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

市人大代表、北京中关村实验室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傅首清:

国家实验室要聚焦“卡脖子”问题攻关

国家实验室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应进一步发挥各自领域的科研优势,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也要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推动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产出。

市人大代表、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盼月:

放宽科研环境,充分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研院所具有深厚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很多创新主要策源地,因此应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深化工程硕士的分类培养,放宽科研环境,充分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此外,我们还需要优化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等方面。

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安雪晖: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快灵活引进顶级人才

我们在吸引国际化人才的方式方法上还可以创新,可以采用文艺作品、影视、短视频等方式,形成进一步吸引各国人才来北京的竞争力。可以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在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上,加快灵活引进和聚集一批国内外的顶尖科技人才,同时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

市人大代表、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婷婷:

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在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数十个领域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产业发展有了质的提升。建议重点扶持海淀等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区域,选拔出有带头效应的“明星模型”“明星技术”,引导创新主体、数据生产者、应用主体之间统筹协作,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培育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