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频道

两会三人行|如何让养老机构“适老更懂老”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洋 摄影记者:张笑嫣 网编:程铭劼 2024-01-22

张笑嫣

 

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广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优化调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功能,建立健全全面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同时,支持经济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普惠性照护服务。近年来,北京市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框架。其中,截至去年底,全市现有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02家,但距更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就近养老等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1月22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题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专题座谈会上,三位政协委员就“一体推进”一老一小保障、充分发挥养老驿站优势、构建社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等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北京经开区总工会主席安春玲:

设施、服务、人才“一体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其中,北京市在养老、托育服务兜底保障、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托育供给能力仍显不足,社区养老托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高效利用。同时,专业化机构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养老托育服务行业供需错位,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存在差距。对此,安春玲建议“一体推进”一老一小保障。其中,在设施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建设审批、规划用地功能复合、消防验收和资金支持上,精准化支持养老托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社区养老托育的配建要求,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托育服务点,针对北京市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等空间资源紧张的建成区,结合既有资源改扩建,分析养老托育服务设施阶段性功能融合利用的可行性,探索“新建小区配建”“老旧小区改建”“未来社区共建”“固定时间互访”四种共配模式,灵活分隔使用空间,确保新建小区与养老托育设施同步建设交付,老小区配建“一老一小”活动空间。

在服务模式上,要通过政府和社会联动机制探索新型养老托育模式,加快促进老幼同托模式落地。安春玲认为,打造“养老+托育”一站式专业机构,构建“一老一小”在同一个园区内享受专业服务的服务机构综合体,能够保障独立生活区又构建共享活动区,提供老人与儿童共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老人情感需求和幼儿认知建立的双向满足。同时,还要加大专业设施供给,依托数字化改革,迭代打造托育与养老相结合的一体化平台并通过多跨对接,实现户籍、医疗、教育等数字资源汇集、共享、分析和应用。

作为高质量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安春玲建议,创新“老幼共护”人才培育机制,在京院校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强化保育师和养老护理员一体培训,建立“中高本硕”养老托育服务人才体系,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职业资格认证,通过进一步完善养老托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此外,要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工作人员职业认同感。实现一名专业人员一体服务幼儿和老人,培养更多高质量实用型人才。

市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许艳丽:

建常态化机制对接需求与服务

养老驿站立足于社区,在养老机构中离百姓最近,在就近就便提供养老服务上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对养老驿站有需求,公办民营的思路走得通。”许艳丽表示,目前养老驿站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的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其中,主动深入社区、走进家庭的养老驿站,与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对接上还未做到位;目前养老驿站功能过于庞杂,功能定位与自身空间小的特点不相符,未能凸显出驿站的优势,且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的居家助老功能有一定重叠,没能有效实现两者的功能分级和有效互补。同时,虽然养老驿站单体经营的不在少数,但规模化不够,不容易实现盈利,例如餐食服务、生活服务等项目获利少或不盈利,致使养老驿站生存困难。

许艳丽坦言,目前养老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既不能使老年人的需求与养老驿站的服务对接,不利于老年人需求的满足,更不利于市场化的运营。她建议,建立养老驿站服务对接常态化机制,有效对接老年人需求和养老驿站服务,使供给双方能够定期做出调整优化。其中,在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中分别成立由政府方代表、服务提供方代表和老年人代表组成的三方委员会,就养老服务的范围进行定期会晤协商,对养老驿站在初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或修正。对前期选址调研不充分、辖区老年人养老需求不强的养老驿站可进行关停调整。

对于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的职能定位,许艳丽建议进行划分。“养老驿站主要发挥中介、媒介和中转的作用,以接收能够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为主,主要提供日间照料和上门护理服务(如提供餐食、精神慰藉和生活服务等),并将其作为主要中转站,负责将失能失智半失能的老人转至养老照料中心,使得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分流并享受不同类别的养老服务,以实现驿站和照料中心的功能分级和有效衔接。”她表示。

此外,对于养老驿站规模化不够、不容易实现盈利问题,许艳丽建议可由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承接服务区域内社区养老驿站的建设运营,也可以由一家实力强且符合条件的运营主体经营多家养老驿站。同时,建议政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养老驿站评估体系和标准化运营体系,通过机构自评、老人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评估方式来督促养老驿站提升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标准化运营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养老驿站的准入和建设。例如,民政部门通过巡视探访和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等工作的大力开展,确定失独、失能、独居、高龄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并将服务对象信息有效的分发给对应的养老服务驿站,为辖区内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另外,政府部门从资金补贴和扶持政策两个不同层面继续加大对养老驿站的扶持力度。

市政协委员,乐普瑞康(北京)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立新:

构建社区整合式长期失能照护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长期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已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照护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余立新建议,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一个社区整合式长期失能照护模式。该模式以社区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旨在通过发展小型、灵活的组织,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照护服务。“我们需要对社区内的照护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并清楚了解哪些资源可供利用,优势和潜在价值是什么。同时,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和社区资源状况,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可组合的服务模块,如基础照料、社区托养、失能预防、失能干预和照护等,为后续的资源配置和服务设计提供基础。”她表示,以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中心,可以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网络,实现设施共享、人员共享和信息共享。

同时,大型照护机构往往难以满足社区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照护服务需求。余立新建议,可以发展小型、灵活的照护组织,如家庭照护小组、邻里互助小组等。鼓励专业化的跨学科照护团队参与,协作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照护服务。但要明确小型照护组织的布局和职责,确保各组织间高效协作,避免服务重叠和资源浪费。

作为长期失能照护的重要力量,余立新表示,需要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包括照护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还可以减轻他们的身心负担。通过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能够更好地保障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和生活品质。

此外,余立新建议,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层面给予长期失能照护以支持,推动智能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监测等技术在长期失能照护中的应用,鼓励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长期失能照护中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能够推动长期失能照护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护服务。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文 张笑嫣/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