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京两会

两会观察|促立法、搭平台、强监管、重指引 委员建言二手车“非标”变“有标”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洋 网编:程铭劼 2024-01-20

制图

 

发展四十余载的国内二手车市场,已有望成为冲击年交易2000万辆的重要汽车增长板块。但与拥有标准化全流程体系的新车不同,一直以来由于“一车一况”“一车一价”,二手车成为大型“非标”商品。一辆二手车的车况好坏谁说了算?泡水何种程度才属“水泡车”?购车合同是否含有规避责任的隐藏条款?……“水深”的二手车往往让消费者想买又不敢买。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在扩大二手车流通的同时,持续推进交易过程中的合规经营与管理,而车辆信息不透明、诚信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来自民革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东城区政协副主席任雪峰建议,规范二手车交易应加强立法和监管。但鉴于目前二手车交易环节相关立法的复杂性,可先通过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修订评估标准等方式,加强监管并提高诚信度,让“非标”二手车“有标”可循。

立法先行明晰权责

去年,二手车新政全面落地,促进二手车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实施,让国内二手车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然而,新政在推动二手车销售从经纪模式向经销模式转变,改变二手车商“小散弱”局面的同时,行业监管仍有待提高。目前,在二手车销售行业,经销商欺诈、工作人员不规范销售、捆绑式金融消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经销商通过调表、隐瞒或少报事故、翻修重大事故车辆等手段赚取高额利润。

对此,任雪峰建议,应加强二手车流通相关立法工作。通过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规范交易行为、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将二手车平台等新类型交易模式通过立法形式予以规范。“通过完善二手车交易流通相关立法,能够进一步明确经销商和消费者间的权利和义务。”任雪峰表示。

同时,针对二手车交易合同中,由于条款简单、描述不明确等导致的合同纠纷,任雪峰建议可结合北京市二手车流通特点,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二手车销售合同示范文本》基础上制定《北京市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针对不同交易主体细分市场版和经纪版文本,结合实践中多发纠纷对车辆转移登记手续、违约责任等内容作更详细约定。

此外,“司法机关应加强裁判指引功能。”任雪峰建议,人民法院可发布二手车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通过制作白皮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有关欺诈行为惩处、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的宣传,为二手车流通领域个人权益保护提供法律指引,提高消费者维权的可操作性。

信息可查车况透明

除顶层立法外,在二手车流通操作中,车辆维修与保养记录可以真实反映出车辆的性能状况,为车辆进入二次流通环节的准确报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目前行业数据公开共享度不够,4S店、保险公司、车管所等掌握车辆信息的机构不对车主以外人员开放信息查询,二手车经销商和消费者在交易环节缺乏公开可查询车况途径。

2021年2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经验做法的通知》中提出,要推动二手车信息开放共享,各地可先行先试,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二手车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运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有关机构和行业组织向二手车市场相关方提供保险理赔、维修保养等车况信息查询服务,推进二手车信息透明化。

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各部门及机构的数据积累,也为搭建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提供了基础。任雪峰建议,可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建立北京市或京津冀地区具有公信力的二手车基本信息查询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确保车主隐私前提下对电子档案系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向公众开放免费数据查询。

细化规范强化考核

让二手车全生命周期透明可查的同时,任雪峰表示:“二手车交易前端的评估体系也有待健全。”

以评估标准为例,现行的《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中,对“重大事故车”“水泡车”等的界定较为笼统,其中关于“水泡车”仅为“车内是否无泡水痕迹”,未作详细说明和等级分类。同时,部分鉴定机构自行制定指标或采取较国标更严格标准,导致不同鉴定机构的鉴定标准和结论存在差异。

此外,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的售前检测服务专业性有保障但缺乏宣传推广,评估鉴定机构难以充分发挥“信用”背书作用。一些二手车交易平台在售车的同时虽提供售前车况检测服务,但由于部分检测人员缺乏评估师资质,与专业检测机构的技能水平及管理规范存在差距。

任雪峰建议,修订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细化技术规范,针对受损程度制定详细的定损规则。加强评估人员职业考核,要求平台检测人员凭资质证书上岗,明确因“漏检”“误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升平台检测服务的客观性、专业性。大力宣传推广二手车售前检测制度,制定售前检测服务统一规则。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