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均衡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12-19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势动荡不安,脱钩断链、战争冲突、地源政治、疫情余波,世界经济依然在努力摆脱困境之中。“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硕果累累,双循环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不断开拓进取,经济稳中求进。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转型突围,如何又好又快地高质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对中国企业而言,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庸之道中汲取成功密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正是企业管理的精要所在。

1

价值成长与规模效益的均衡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迎来快速发展。从近两年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就可见一斑,2022年中国上榜企业在规模和营收方面双超美国,位列第一。然而,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却不及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美国企业平均利润更是中国企业的两倍有余。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树大而根不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近几年,在中美脱钩断链的情形下,中国企业生存发展遇到巨大挑战,那些盲目通过资本运作扩大规模或专注低价竞争的企业,在“做大”与“做强”的失衡中陷入了困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效果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基础体系,制造规模全球最大。然而,中国在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与零部件、尖端设备等领域投入不足,在高端芯片、精密轴承、航空发动机等关键产品、核心环节面临诸多“卡脖子”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用,简单的做大不再是目标。近期我国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在于“新技术、新产业”。

坚持价值创造,坚守长期主义,是企业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企业而言,修炼内功,天道酬勤,在具有长期价值的核心领域持续投入和攻关,掌握关键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做强”“做精”,使价值成长与规模效益协同发展,形成企业的内生动力,才能抵御经济周期下行中“黑天鹅”“灰犀牛”带来的狂风暴雨,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2

战略定力与机会选择的均衡
VUCA时代,企业会面临着第一曲线到达失速点与第二曲线破局点之间的混沌期。新兴领域的飞速崛起“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企业处于错失风口与营收下滑的叠加状态中,会被一元化标准所“绑架”而陷入“掉队”的舆论漩涡中。此时一些战略定力偏弱的企业往往会寻求其他业务增长点等方式自救,辗转徘徊在一个又一个风口之间,一次次错估了适合自身的正确方向,进一步迷失了自己的战略定位。但也有一些企业奉行长期主义,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他们不去追求一波一波“概念主义”和“模式主义”的短期套利机会,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构建核心能力来穿越周期。就像华为提出的“三十年来只对一个城墙口冲击,用长期主义的眼光来构建企业的组织能力”。最终顶住了美国的严厉制裁,集中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终于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曙光。

企业若要具有持续的价值成长能力,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必须要摒弃投机主义与短视主义,集中资源对战略目标做长期的投入。尤其是对人才、技术、管理等软实力的投入,短时间内看不到价值回报,这种滞后性对战略定力造成了极大的考验,但往往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

德鲁克认为,社会的需要才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现代经济学有一种观点,企业的利润、个人的收入本质是其为社会作出贡献后必然的一种经济回馈。企业的目的在外而不是在内,即企业的本质应该是利他的,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这个承担社会责任,不是指盈利后回馈社会的行为,而是企业生产和服务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创新是企业持续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改进原有产品或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或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开拓新市场,企业都应该根据需求进行创新,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不能忘记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经营的初衷和归宿。只有扎根市场、走进客户需求链,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目标,充满善意地持续地满足市场及客户动态化、个性化的需求,才能保持持续的盈利性增长。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不能为了名利破坏企业生态,将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成本转嫁为社会风险、社会成本。要以积极心态,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如把心思都花在投机取巧,钻政策漏洞上寻求发展空间,必将失去企业生存的根基。作为社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应为人类谋福祉,为社会求进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的健康成长、高质量发展。

3

文化引导与制度利导的均衡

商业竞争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生存焦虑。一些企业只愿意做立竿见影的事,管理者也试图用高频快进的方式谋求突破前行,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行为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企业固然要追求利润给予股东和员工经济回报,但单靠经济利益作为纽带,缺乏上下一致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组织也无法走得长远。要跳出绩效考核的死循环,就要做好文化引导与制度利导的平衡,在思维上实现转变,使企业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走出战略的大模样。

在精神动力方面,优秀的企业都善于用企业的使命追求激发员工个人的工作动机,以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提升员工的成就感,营造信任、协作、奋斗的企业氛围,持续激发企业与员工创造价值的精神动力。在物质诱因方面,企业作为功利组织,主要是通过以物质激励诱导员工的贡献意愿和成就动机,优秀的企业也都是坚持“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完善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与分享机制,让更多、更优秀的内外部人才参与到价值创造中,让各类人才更愿意、更好地创造更大价值。华为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奋斗者为本”“绝不让雷锋吃亏”。均衡发展文化引导和政策利导,不仅让组织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更是让企业拥有区别于对手的独特资源和竞争优势。

结语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合法经营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往往不在于规模和效益的增长,更在于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员工、有益于环境的价值追求。当GDP回归新常态之后,野蛮生长、粗犷发展、蒙眼狂奔式发展就越来越不现实。企业要回归商业本质,基于管理常识用正确的方式做好正确的事:保持战略定力,脚踏实地专注积累,夯实基本功营造发展环境,完善公司治理;基于长期主义推动创新突破,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软实力;用高质量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