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老频道

专访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陈立典:科技创新加码 产学研转化深入 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可期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卢扬 2023-11-11

人口老龄化提速,叠加慢病群体、病种的增加,刚需属性和消费属性并重康复医疗学科与产业建设不断寻求突破。11月10日-12日,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针对国内康复学科的布局、城市分级发展水平、产学研转化等,北京商报记者独家对话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陈立典。

图片来源:张笑嫣拍摄

北京商报:从1988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康复医疗得到广泛的重视,再到《健康中国2030》中被反复强调,在您的心中,中国的康复医疗发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陈立典:我国康复医疗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引入,康复医疗在我国起步、逐渐发展。90年代,卫生部启动医院评审工作,要求三甲医院应当建立康复医学科,推动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康复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也逐渐建立。

汶川地震后,大量伤员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康复医疗得到广泛的重视。2011年,卫生部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加大了对康复设施和人才的投入。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强调康复医疗的重要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从关注单一疾病的治疗,逐渐上升到更多地关注整体健康水平的改善,康复服务成为健康中国工程的重要内容。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普及程度也越来越广泛,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康复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我们看到有一个说法,从需求端看,康复医疗属于一个刚需属性和消费属性并重的领域,还有一个数据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2600亿元,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达26.1%,除了人口老龄化的提速,还有什么原因让需求端的增速和规模这么大?这些需求目前能否得到充分满足?问题在哪里?

陈立典:主要是慢性病群体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动了康复医疗需求端的持续增长。随着疾病与功能关系以及疾病治愈不等同于功能恢复认识的深入,主动康复、伤病早期介入康复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们对增龄带来的普遍的功能障碍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因此,近年来,康复的对象逐渐发展到以疾病康复为主,尤其是慢性病康复和老年康复。

慢性病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基层和社区为他们提供康复治疗是一种低成本、广覆盖的健康供给,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社区康复不仅可为慢性病患者以及各类功能障碍者提供经济、可及的康复服务,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教育、辅具训练、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等。目前社区康复服务薄弱,康复设施和设备短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针对人体功能水平的真正的康复服务项目较少,基本没有开展慢性病康复、老年康复、肿瘤康复等,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

图片来源:张笑嫣拍摄

北京商报:从供给端看,刚才我们说到了2600亿的市场规模和比较快的产业增速,也发现在一二线城市,目前康复医疗三级诊疗的分区已经建立,但作用发挥不充分,很少能见到独立的康复医疗中心,患者康复的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立典:主要是临床工作中重疾病治疗而轻康复问题仍然存在,对康复医学科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不够,在疾病治疗中常常忽视早期介入康复对改善和恢复身体功能的重要性,往往是在疾病遗留功能障碍的阶段才提供康复治疗,制约了康复医学科的发展。目前,在临床治疗阶段就介入康复的科室和病种较为局限,主要体现在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外科-康复等。但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多数医院重视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介入康复,康复医学科发展就较为迅速。

北京商报:从产业细分领域看,康复医疗上市公司最多的是器械领域,我们上市公司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市场份额都不大,规模小、产品同质化高、仿制进口产品为主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我们也看到市场对于高端康复医疗器械的需求是很大的,但门槛高、产学研的投入大、转化周期长,对于这样的一个行业现状,您有什么建议?如何提高中国康复医疗器械企业的市场份额、产学研转化?

陈立典: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康复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医工结合,增强康复医疗装备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康复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政府要加大对康复医疗器械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合作,并推动研发成果直接在合作企业转化落地,提高产学研转化效率。

图片来源:张笑嫣拍摄

北京商报:除了医疗器械外,我们看到患者对康复医疗领域的需求还有很多慢病的干预。以阿尔兹海默症为例,有研究表明,早期预防可至少推迟发病五年,较大地降低发病风险,现在很多疾病比如宫颈癌,都已经建立了以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牵头的筛查体系,对于阿尔兹海默症这类慢性病筛查,您有什么建议?

陈立典: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但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老年痴呆防治工作,2020年发布了《探索开展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开展老年痴呆综合防治工作。但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老年痴呆防治压力越来越大,关键是要增强老年痴呆的筛查、防治能力。以往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评估多依赖专业人员和医院。建议加大智能化老年痴呆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发,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快速、准确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并为筛查出来的有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风险的老年人提供科学的干预训练,降低痴呆患病率。科技部门也可以加大对老年痴呆防治的相关研究,促进早期筛查诊断方法和干预措施的发展,不断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干预的有效性。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