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经频道

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北京如何精准施策稳就业?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方彬楠,程靓 网编:方彬楠 2023-09-21

新华社/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北京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落实稳经济稳就业措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9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获悉,自2021年至2023年7月,北京市通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累计新增参保创业单位15.62万户,带动就业岗位77.79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针对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的情况,有关部门坚持早出手、抓主动,统筹全市各方力量,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策“组合拳”效果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社局”)深化“校区对接”机制,开展“人社局长进校园”活动,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30场,1.1万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8万余个。

据悉,在毕业生离校后,北京市启动了以“助力攻坚 成就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则开展实名服务,根据毕业生专业特点和就业意愿,“一对一”岗位推荐和指导,确保毕业生应就业尽就业。

尤其是困难家庭毕业生,要做细做实“1131”,即提供1次职业指导,推荐至少1个见习岗位,推荐至少3个就业岗位,推荐至少1次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帮扶措施。

其次,今年市人社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国资委等部门,挖掘就业岗位,确保公共部门岗位稳增不降。

据介绍,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广泛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事实上,自2019年起,相关部门就联合启动了乡村振兴协理员招聘工作。数据显示,五年来,已有近2000余名有志青年充实到首都基层一线。

此外,相关支持政策也在持续完善。市政府统一部署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并实行全链条服务。例如,鼓励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及登记失业青年,为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对遇到暂时困难的创业担保贷款人可申请展期还款等。

稳就业基础有待巩固

稳经济稳就业政策组合拳效果持续显现,但稳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社会委”)在相关意见和建议中指出:“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快,灵活就业形式多样、规模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给全市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来看,目前,高质量充分就业还面临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还不适应,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行业技能人才较为紧缺,生活性服务业劳动力还有缺口。

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包括市场化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供给不足;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就业服务信息化、科技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也不充分。例如,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面向市场不够,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不强,培训效果缺乏评估;行业评价、企业自主评价等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方面仍需要加强。例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待完善,存在劳动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安全风险高、休息休假权利保障不足、职业发展渠道不畅等问题。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市人大社会委的意见和建议中指出,“今年本市高校毕业生有28.5万人,同比增长6.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一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缺乏针对性,部分校园招聘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不足”。

如何持续发力稳就业

市人大社会委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更加重视就业问题,把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首先,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具体包括,加强就业政策集成,强化中长期就业形势研判和政策创新;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就业财政投入的评价机制;打造一站式、交互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跨业务、跨部门的实时数据共享机制等。

其次,全方位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例如,增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扩岗服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市人大社会委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则提出,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发挥就业指导专家库作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搭建“培训+就业订单直通车”,使更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后直接上岗就业。此外,还要在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上下功夫。

对此,市人大社会委也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推进各类培训资源整合,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多元供给,加强首都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健全人力资源服务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就业帮扶区域合作和劳务对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就业观念转变等。

另一方面,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例如,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共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工会服务站、职工之家等服务阵地作用,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健全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和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引导就地就近便捷调处纠纷;加强对企业集体协商的专业性指导,积极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等。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实习记者 程靓/文

新华社/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