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基金机构频道

2023服贸会|点绿成金!创新金融服务助跑“双碳”战略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刘宇阳 郝彦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3-09-04

随着“双碳”政策体系与市场体系的逐步深化,以碳市场、碳金融构建的新兴服务业已成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更在多层次碳市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9月4日,作为服贸会论坛之一的中国“双碳”技术与新兴服务业发展论坛正式举行。会议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银行等机构均分享其在双碳综合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分享金融服务创新的最新成果,以金融机构视角,为构建“双碳”背景下的新兴服务业提供了先进经验。

北京商报

助力“双碳” 金融义不容辞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共建‘双碳’发展合力”为主题,中国“双碳”技术与新兴服务业发展论坛如期于9月4日举行。会议上,碳市场、碳金融再次成为讨论焦点。

据会议介绍,会议中屡次提及的碳市场为一种金融机制,基于“排放权交易”“碳排放配额”,建立市场,让参与者能够买卖碳排放配额,以达到减少排放量,同时实现鼓励低碳经济。

如今碳市场已成为实现“双碳”减排目标的重要一环。对此,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他表示,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3年8月31日,碳配额累计成交2.54亿吨、119亿元。此外,现货二级市场成交量更居同期全球前列。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实现‘双碳’目标,还需加强与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推动碳金融发展,为全国碳市场金融建设积累有益经验。有效发挥碳市场、绿色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使市场价格与绿色价值相匹配”。赖晓明指出。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首席专家刘燕华也有同样的观点,他提出,“双碳”实施路径最终需要钱来解决问题。那么钱从何而来?他举例称,据中国权威金融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级人民币投入,大约在300万亿-500万亿元之间,而其中,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很大部分的缺口则主要靠市场来弥补。因此,绿色金融体系将非常活跃,特别是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助力“双碳”已成趋势,亦是必然。

绿色金融重要性成为共识,而事实上,监管也早已关注到碳金融在“双碳”战略中的重要意义。202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标准,明确碳金融产品的分类,给出具体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

彼时,中国证监会指出,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涌现出多种碳金融创新产品。《碳金融产品》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可以看到,金融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创新服务成为重要推手

在“双碳”进程加速背景下,围绕“双碳”展开,以金融为主题新兴服务业的构建也已按下加速键。会议上,多家机构分享其在创新金融服务的经验,而其成效也已逐渐显现。

在会议上,赖晓明率先分享了上海成果,他表示,碳市场交易工具方面,“上海碳配额远期”实现了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标准化碳金融衍生品,开创符合监管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衍生品创新。此外,在碳市场支持工具上,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于2021年10月发布,相关ETF产品于 2022年7月正式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8家头部基金公司募资规模超160亿元,累计交易额731.53亿元。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截至2023年9月3日,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相关基金产品已达22只(含联接基金)。此外,据赖晓明介绍,2022年上海浦东成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最新信息显示,2023年4月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正式挂牌,碳金融产品创新已更进一步。

聚焦北京,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也于会上交流其最新成果。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助理綦久竑表示,截至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成交规模1亿吨,成交额34亿元,北京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及价格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提到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綦久竑提到了三点,其一就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而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其也致力于研发挂钩碳减排的绿色金融投资工具,基于企业碳账户,推出“碳e贷”等创新绿色贷款产品。金融如何为“双碳”提供服务支撑?在綦久竑看来,其中最大挑战还在于如何实现绿色定量、定价,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定位就在于构建“双碳”管理公共平台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服务。

会议上,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副行长崔晓辉也放出北京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成绩单,2022年北京银行落地了北京市首单碳配额质押贷款以及首单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2023年北京银行又推出生态银行战略发展方向,而作为重要金融机构,其也将继续践行创新金融服务引领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阳 郝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