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传统汽车:比拼全周期减排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王巍 2023-05-16

作为践行ESG理念“排头兵”,国内车企肩负持续推动“双碳”进程的使命,ESG评价体系对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汽车行业基盘,燃油车依旧为销量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表示,提高燃油汽车经济性仍是碳减排的主要方面。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3.2亿辆,其中燃油车占比达96%。而燃油车每年全球排放约20亿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下,对各传统车企来说,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并通过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等手段夯实绿色低碳理念,成为一道必答题。

北京商报

环境

生产端降碳

在广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传统车企发布的ESG报告中,低碳成为高频关键词,ESG中的E(Environment环境)也成为各传统车企关注焦点,而如何通过自研技术、科技创新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车企ESG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过去车企寻求更高利润和更好的财务指标,但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汽车产业新的价值观。”

不过,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技术及组织结构等。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研发主任工程师孙锌认为:“汽车行驶过程中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是冰山一角,对于汽车碳排放量的计算,应从目前的汽车使用拓展到汽车生产和零部件制造等全周期。”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如何减碳,成为汽车行业各企业探索“碳中和”的重要方向之一。

据了解,部分车企尝试在生产制造环节中采购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制造,同时对工厂进行升级和改造。2021年,在各车企发布的ESG报告中,正逐步将减排降碳、“双碳”目标从产品本身延伸至能源来源、原材料、供应链到生产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

其中,吉利汽车在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中提到,吉利汽车整车基地能源消耗的可再生能源占比为18%,同比增长12%;整车基地电力使用的可再生电力占比36%,同比增长25%;光伏装机总容量307兆瓦,同比增长179%;能源管理系统覆盖70%整车基地;西安、极氪PMA、领克余姚工厂实现100%可再生电力。据了解,去年吉利汽车西安工厂成为国内整车行业首座零碳工厂。此外,在供应端,吉利汽车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体系,去年开发13种低碳材料,并计划于未来25款车型使用循环材料。

长城汽车则在2021年ESG报告中提到,在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长城汽车计划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及低碳工艺应用,围绕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建立汽车产业链条的循环再生体系。东风集团也明确提出,将从绿色创新、绿色生产两方面出发拓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管理。

治理

节能车问路

从长远来看,制造端升级可以持续为企业减碳提供帮助,但中汽碳数字碳管理咨询室主任赵明楠认为:“一辆汽车从设计到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再到整车制造然后到使用,一共会排放30-50吨二氧化碳,但真正排放在汽车工厂只有500公斤左右。因此,减碳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原材料等上游制造及车辆使用环节,因此产品端技术升级也是车企减碳的重要一步。

众所周知,在转型背景下,以燃油车起家的传统车企正加速向电动化迈进,但在提升纯电动车比例的同时,如何进一步降低燃油车能耗并通过更好的技术平稳向电动化过渡,成为车企不断思考的问题。因此,除提速扩大自身纯电动车型阵容外,传统燃油车的节能减排、混合动力汽车等都是汽车行业向低碳化过渡的可选方案。

天津大学讲座教授、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会士尧命发表示,混合动力是降低碳排放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路径,其结合电动汽车的优势,包括电动汽车的驾驶性能和燃油汽车的便利性。同时,混合动力也降低电池的使用度,对环境有着可预见的影响,是未来实现零碳排放的路径之一。

以广汽集团为例,在《广汽集团“十四五”社会责任(ESG)发展规划》中提到,到“十四五”期末,形成具有广汽特色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重点深耕低碳环保和安全驾驶两大社会责任重点领域。此外,在技术上,广汽集团针对混合动力领域发布“钜浪动力”混动技术升级的成果——“绿擎技术”,全面推进双电机混动系统的搭载应用。

此外,吉利发布混动平台——雷神智擎HiX。据了解,雷神智擎HiX的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32%,节油率在40%以上,拥有极佳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长城汽车则在今年发布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佐华曾表示:“对传统油气汽车——包括汽油、柴油和天然气而言,热效率提高以后,碳排放就会降低,这也是对燃油汽车碳减排发挥作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