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养老金改革,越等越难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3-02-27

2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说,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至于为什么不能再拖,周小川直言,由于中国人口多、养老金面大,缺口在所难免。而国家统筹保基本不会太高,比较大的缺口会较大程度依靠个人养老金加以补充。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养老金危机正步步紧逼。不同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老龄化还有更快老去、未富先老的特点。除老龄化外,历史欠账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无论是权威人士还是专家学者,各方对于养老金缺口的预判叠加个别省份“穿底”情况,频频引发民众焦虑。与此相伴,延迟退休政策落定,因触及个人权益、养老金缺口、就业等问题,争议居高不下。

认真审视现实,必须承认不管是结余耗尽、年度缴费资金缺口,还是资金缺口贴现值,都从不同角度警示我国养老金可持续性存在的风险。

如没有相应的制度改革,尤其是个人养老金补充扩围,意味着在现收现付式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缴费人数比例不断下降,领取养老金人数比例不断上升。在缴费率不宜提升的情况下,养老金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整个社保体系就越会受到冲击,全社会只能负重前行。

周小川给出了一高一低两组数据作为参照。全生命周期的财务保障(LSF)的概念测算,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约占退休前收入的70%、80%。我国的养老金预筹资金GDP占比约在10%以下,但国际上多数国家在50%-100%。

“高低”悬殊,暴露了我国养老金的结构性问题。第一支柱独撑,第二支柱覆盖面窄、影响力弱、发展不平衡,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刚建立,还在开户的“地推”阶段。

低比例的统筹资金支付不了大多数人正常的退休生活。中国养老金改革谋变,无论是从国家的“大账”还是个人的“小账”来算,已经到了不能等的时候,越等越被动,空间越小。

摆在眼前的是,未来养老金的三个支柱如何各司其职。全国统筹之下如何保障区域公平,让结余省份合理“结余”,避免助长获益者产生依赖,第二支柱如何摆脱徒有其名的尴尬,第三支柱如何吸引更多人。

比如个人养老金改革,虽然最终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账户制,个人可投资养老金融产品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但税前收入购买领取后优惠,导致个人到手的优惠感并不明显。个人养老金制度如果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将很难真正释放其重要的补充力量。

在银行如火如荼地推广中,如何使个人养老金实现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市场化的激励带动更多人为自己缴更多的养老保险,需要在现阶段的实践中找到更优解。

面对广大劳动者,除了个人养老金的普及,还包括延迟退休渐近落地,统统要做好统筹测算,还要及时做好与公众的沟通。

与个人养老金的火速推进不同,延迟退休则是一项对个人及代际福利、国家财政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公共政策改革。应当兼顾长远利益与被改革者的利益,把握好改革节奏,及时向公众说明改革细节及背后考量。

在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养老金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复杂工程,更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保护网,若不能及时统筹足够的资金让国民老有所养,改革只会越等越难。知其难,知其所以难,时不我待,迎难而上。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