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经频道

【北京新地标·首都新经济】中国药谷:科技医药融合新生代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姚倩 网编:方彬楠 2023-01-19

【编者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新”的憧憬总是让人欣喜和期待,2023年尤甚。重回常态、重拾烟火,全社会信心和预期正复旧如初;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经济韧劲和活力已澎湃而出。此际,我们精心遴选若干北京新地标,从这里出发,探寻它们在首都新经济图谱中的坐标,也记录下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特别时刻。 

中国药谷官网截图

从传统制药到基因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性领域,有着“中国药谷”之称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速推动产业布局。2022年12月,北京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启动实质性建设,首批集中入驻项目落地“中国药谷”。自疫情发生以来,“核酸”二字被大家熟知,但核酸药物创新技术的应用远不止新冠病毒检测,让辉瑞重回全球制药板块营收第一的产品就是运用了“核酸技术”的mRNA新冠疫苗。布局核酸药物领域,聚焦前沿技术,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科技与医药融合发展上深度探索,走在创新前列,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集聚六大板块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 

从北京市中心驱车至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不到30分钟。国家级院所汇聚,创新要素活跃、创新人才密集……拥有22.5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生命健康领域专业园区。2021年,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工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占北京市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

高效协同发展,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集聚生物制药、创新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以及大健康六大产业板块。费森尤斯卡比、同仁堂、科兴中维、北京以岭药业以及热景等耳熟能详的医药健康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还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所、药物所、动物所、生物所等一批权威科研检测机构入驻。

此外,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不断完善产业细分领域,引入细胞基因疗法、小核酸、新型疫苗、新型抗体等前沿创新企业。截至2022年10月,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共拥有上市产品622个,在研产品232个,一类新药4个、国家创新医疗器械10个,多个新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级奖项,已成为北京市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2006年,北京以岭药业于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立。也是在这一年,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广眼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一片有未来的土地。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与位于石家庄的总部沟通顺畅,另一方面是要考虑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张志广说,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让北京以岭药业自成立以来能够一直秉持“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始终以创新络病理论为指导。

吸引行业头部企业和科研力量入驻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要素很多。生物医药基地拥有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政策利好推动了高端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的成型。此外,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以“精准高效、融合共享”为工作指导原则,不断优化完善服务机制,力求对企业做到“管家式”的精准服务。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示的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评审结果中,“中国药谷”的院所及企业共有8家入围,揽获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

根据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计划,将继续探索与科委、药监、经信、卫健、医保局联动的“1+5”链长服务机制,共同举办创新产品进医院对接活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预计到2025年,入驻项目将为园区带来百亿元新增产值,推动基地进一步成为北京市加快新型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生物前沿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的重要承载区。

疫苗+检测+药物抗疫中的主力担当

在过去新冠疫情中构建的三大防控手段——疫苗+检测+药物,都能从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里找到参与的核心主力。

2020年1月28日,科兴正式启动新冠疫苗开发。这项被科兴称之为“克冠行动”的新冠灭活疫苗研制项目后来创下了令全球瞩目的中国疫苗速度。76天获得临床批件,153天获批紧急使用,99天完成一期厂房建设,169天获得生产许可证,374天获得附条件上市批件,1年时间完成超20亿剂年产能构建。截至目前,科兴新冠疫苗已在60余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获批,全球累计出货量超28亿剂。

疫苗接种仍是抵御疫情关键、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1月2日晚的一场“新冠合并基础疾病重症患者的规范治疗系列培训”上表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已经明确,无论是什么亚型的奥密克戎毒株,总是能发挥一定的交叉免疫,“因此,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就是一个非常确定性的保护因素”。

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新冠抗原检测能够在急性感染期快速检出可疑阳性人员。热景生物构建了上转发光技术、磁微粒化学发光技术、糖捕获技术、基因重组与单克隆抗体技术为核心的研发技术平台,开发了一系列的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实现了免疫诊断平台在全诊断场景领域的应用。2022年5月,热景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先后支援了香港、吉林、河北、上海、北京等省市;同时,热景生物在积极拓展线上及线下的经销渠道,分别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及各城市诸多线下OTC终端建立了合作关系。

药物被视为除疫苗之外,抵抗新冠的第二道防线,甚至是终结疫情的最后一块“拼图”。位于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北京以岭药业生产连花清瘟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品种。2020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在原批准适应症的基础上,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的新适应症。

作为中医药抗疫的重大成果,2020年疫情期间,仅湖北省就有上百万人次使用连花清瘟。

不仅在国内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花清瘟还为海外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截至目前,连花清瘟已在巴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柬埔寨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上市,成为中药进入国际抗疫前线的有效药物。

聚焦前沿技术冲刺创新产业集群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与国际顶尖技术并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向前瞻性领域布局。目前,以mRNA为代表的核酸药物的先进技术已展现出巨大潜力。2022年12月,北京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项目集中签约在“中国药谷”开展。

大兴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学亮表示,“我们将密切跟踪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全力支持核酸药物和疫苗在大兴的孵化培育和壮大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搭建更多创新平台”。

作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就是检测采样拭子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核酸,从而确定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不过,“核酸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止于此。比如,信使RNA(mRNA)是一项颠覆性的药物创新技术,将突破肿瘤、传染病等治疗方案局限。疫情以来,mRNA技术也是各家争相布局的研发路线,不过截至目前,国内尚未有该款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上市。

在签约仪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指出,中国的核酸药物领域已有较长时间积累,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与国际顶尖技术并跑。此次建设北京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很及时,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布局核酸产业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内mRNA疫苗研发进展最快的为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1月3日,沃森生物透露,公司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关键注册III期国际多中心保护效力临床试验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菲律宾三国开展,并已获得印尼紧急使用授权。

沃森生物也入驻了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沃森生物方面认为,目前mRNA技术相关的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领域。从技术应用上看,除新冠mRNA疫苗外,未来mRNA技术在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病毒性疫苗的开发上将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从中长期来看,随着mRNA治疗性癌症疫苗和mRNA新疗法的成熟,mRNA技术将给生物医药行业带来新一轮技术变革。

出海、与国际技术并跑是每个医药企业面临的课题。据以岭药业方面介绍,一直以来,中医药“出海”都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由于中药自身成分复杂度高、配伍理论独特,完成外国尤其西方发达国家药品注册程序难度较大等。中医药国际化近年来取得了大量成果,离不开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手段的借鉴融合。以岭药业创立的“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成功推动连花清瘟等创新中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国际化的下一步,需要继续明确循证医学在中药发展中的作用,用现代医学语言把中药的疗效讲清楚,探讨适合中药国际化的统一标准等。

记者手记

后疫情时代的“新作为”

疫情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甚至是健康知识都得到了提高。在各种抢药做功课与专家辟谣间,对病种、药物原理以及企业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认知和积累。对“灭活疫苗”“核酸”“mRNA”这些词语不再陌生。而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无论是参与到疫苗、药物研发,还是诊断试剂的研发供应,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斩获了名与利。疫情不会持续,由疫情带来的业绩更不会长久。

如何保持竞争力?需要各企业的“新作为”。积极出海,与国际顶尖技术竞争,实现并跑;参设产业基金,哺育国内顶尖技术孵化;医药大健康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还有一些在疫情中开展研发,但成果还未落地的企业,经验是否可以运用到接下来的发展中?mRNA技术作为新冠疫苗技术路线之一,目前尚未有产品上市。但mRNA的药物由于可以针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蛋白,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传染病和肿瘤疫苗方面,以及在一些治疗性的蛋白,像抗体细胞因子等,还有一些对突变缺失的蛋白都可进行蛋白替换疗法。该技术仍大有可为。

回归日常,新冠疫苗、新冠药物只是医药产业的一个细分。发展壮大整个医药产业仍要求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更新迭代新产品、新技术。园区在企业前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家式”的服务机制,从生产场地、融资、人才招聘、建设医学检测实验室等方方面面跟踪、关注并支持企业发展。将经济发展从关注速度和规模向关注质量和效益转变也是园区的“新作为”。

北京商报记者 姚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