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频道

演艺之都建设|市场培育:观众培养与剧目打造缺一不可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程铭劼,赵博宇 网编:程铭劼 2023-01-16

设计

探索演出季和戏剧节、多维度打造剧目、全链条配合+长周期培育……1月16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小组会内外,多位来自文艺界别的委员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演艺之都建设建言献策。

观众培养:探索演出季和戏剧节

剧场艺术,一方面是演员的“演”,另一方面是观众的“观”。

“演员合观众的眼缘才能形成好的氛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常务副主任彭丁煌在采访中表示,时代的发展、美的发展是多元的,要倡导多元的演出形式,提倡允许“小而美”的小众演出存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要发展年轻人喜欢的先锋戏剧、也要传承像国粹京剧这样的经典,提高演出的艺术质量和水准。”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样子,文艺形式、演艺作品都已经非常丰富,想要完成各方面演艺水平的提升,北京可以尝试探索每年固定时间的演出季和戏剧节。”彭丁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剧目打造:教育、理念、人文缺一不可

在彭丁煌看来,建设演艺之都,一方面要注重对观众市场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沉下来制作精品剧目。“培养观众的审美,主要要从文化层面出发,同时也要从教育、理念、人文情怀的角度去培养。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形式,就是在博物馆、图书馆、大自然里培养孩子的兴趣。”

在打造精品剧目方面,彭丁煌认为要先慢下脚步。“好的作品需要思考和沉下来的时间,不能赶时间,而是要仔细推敲,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

产业链:全链条配合+长周期培育

北京市政协委员、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波在小组讨论时表示,线下演出的产业链很长,戏剧发展需要全产业链配合和长周期的培育,同时还需要各方面协同。“既需要有主管单位的管理,也需要有商业化的操作、企业的运行,包括创作团队也需要很长周期的培育。”

“目前的演出既不缺内容,也不缺观众,关键在于如何把内容和观众协同起来。”在王波看来,线下品牌演出的最大局限性在于IP不够多和内容不够多。“未来的戏剧市场在线下一定要有规模优势、内容优势,再加上有开放包容的城市和科技的培育。”

在引入更多观众的问题上,王波同样提及要培养大家的兴趣爱好。“让年轻人感兴趣,先进入这一领域,我们可以慢慢让他们感受到这些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此外,王波建议还要平衡做好演出内容,将演出和各个城市不同区域的条件进行平衡,在演出之前衡量各方面的指标。

概念打造:“大戏看北京不止于戏

“精品剧目不是专家评出来的,是观众选出来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表示,成为“演艺之都”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形式要丰富、内容要多元、地点要聚集、演出的创新机制做保证。

“精品的剧目也需要媒体传播,让大家借助演出平台,把中国文化说出去,同时把世界优秀文化吸引进来。”在郭磊看来,“大戏看北京”一定不只是戏,“戏”是个大概念,大戏看北京包括音乐、舞蹈、交响乐、美术、展览、话剧、歌剧等。“天天有戏看,年年有期待,这才是演艺之都。”

郭磊认为,北京定位“演艺之都”非常精准,但为了营造良好的演艺氛围也需要做一些工作,比如要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还要有创作能力,打造出精品明星,要有实实在在的精品剧目奉献给观众。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赵博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