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经频道

两会聚焦 | 扩内需促消费,信心从哪来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陆珊珊,张天元,冉黎黎 网编:方彬楠 2023-01-16

北京商报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节点,如何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报告亮点】

商业消费:

●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物流基地规划建设

●强化新消费地标载体建设

●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积极培育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冰雪消费

●加强商旅文体等消费跨界融合

●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文化消费: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完成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重现重点文物建筑群历史文化风貌

●推进路县故城、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基本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加强博物馆之城建设,更加便利公众走进博物馆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北京

●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

●拓展“漫步北京”“畅游京郊”品牌建设

●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数字艺术、沉浸式演出等数字文化场景建设

旅游消费:

●着力建设公园城市,核心区继续挖潜增绿,其余各区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新建10处郊野公园,着力打造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绿化空间

●高水平建设运营环球主题公园

●深化京西地区转型发展,做好新首钢工作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 

【代表委员热议】

 市人大代表、首旅集团总经理白凡:扩内需刺激刚性需求充满空间

 疫情之于消费不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过去三年,尽管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面对庞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是巨大的,经济的韧性是十足的,扩内需刺激刚性需求还是充满空间的。在促消费方面,希望未来政府能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例如在消费券的发放中,可以在更大范围、应用更加方便、刺激力度更大一些。

市人大代表、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文创园转化成消费将形成新势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看到,2023年的一个重要抓手,实际上就是要促进消费。在促进消费的过程中,实际上文化消费是一个大的端口。

假如说我们想要拓展创新性消费,其实就是要制造消费的理念。如果消费想要提升的话,那现在文化消费最好的一点在于实际上我们创造的是心理消费,这个是对于我们现有的传统商圈整个的从理念上面的一个改变。

文创园其实就有一个特别好的先天优势,因为文化的核心是直击人心,把它转化成消费,它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消费势能。 

市人大代表、北京槐井石舍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克俊:有内容、有品质的民宿正成趋势

我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人,以前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名设计师,2015年我离职回到家乡,从民宿行业做起,建立了门头沟最早的民宿之一。最开始的时候,很多朋友看不上我做的事情,认为我注定失败,可到了今天,即使经历疫情也没有摧垮我们的企业,而且,随着国家政策在这些年开始对新农村建设大力扶持,我们也赶上了风口,很多乡村规划建设、民宿改造建设、文旅策划、景观设计规划等项目纷纷主动找上了我们。

民宿行业发展到今天,从早期的农家乐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对品位、格调有很高追求的中、高端民宿时代,在中国,已经出现了集琳琅满目各色精致院落于一体的宿集,出现了景致极佳、环境优雅的高端民宿。优质民宿的品牌也已经出现,很多大型的企业和资本把眼光投向了乡村民宿产业,纷纷介入,民宿行业已经开始洗牌,经营不善的小微民宿正在逐步被淘汰,有内容、有品质的民宿成为现在的趋势。尽管此前受到疫情影响,但这个趋势是无法阻挡的。而我们也要在这个趋势下,积极面对、与时俱进。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冬梅:打造“双奥”文化旅游带动京津冀文旅协同

北京市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上都走在前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去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我觉得北京市可以利用“双奥之城”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包括比较有名的一些冬奥场馆、文化遗址等,打造“双奥”文化相关的旅游,将京津冀的文化协同发展起来,同时带动河北、天津等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市政协委员刘学增:推动北斗定位、仓储机器人等技术改造传统商圈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消费科技场景的促进作用和金融保险的支撑作用,实现传统商圈的转型和质量升级。

我建议加大科技赋能,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在传统消费、新兴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传统商圈数字化改造。同时,要紧抓消费向智能化科技化升级转变的大趋势,加大消费领域科技支撑力度,推进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消费模式更加多样、消费业态更加丰富、消费规模更加壮大。

不仅如此,利用数字经济打造出特色商圈更能扩大消费中心的整体规模。因此,我建议采用虚拟助手等技术,推动北斗定位、仓储机器人等技术,打造“西单、王府井数字商城”和“西单、王府井商城生活仓”。同时,采用顾客分层画像、双目立体视觉等人群密度统计技术,促进商圈业态优化布局,打造“京文化”前门大栅栏商圈。

市政协委员、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宏:探索创新“非遗+”,推动非遗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北京作为3000年古城有很多传承,一方面需要去挖掘和发现;另一方面,在传承过程中,不应该是简单的保护,而是使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非遗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非遗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非遗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和市场处于割裂状态,喜爱和消费不同步,亟需打造传承+市场的非遗闭环生态圈;非遗传承人未能充分享受政府相关政策扶持;非遗产品也缺少市场支撑,失去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具体举措方面,首先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完善非遗产业社会生态系统。非遗传承人处于非遗保护的核心地位,建议政府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优化非遗技艺传承环境,培育优质非遗企业,提高传习补助标准,将非遗传承人作品作为城市礼品纳入政府采购。鼓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在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专业,在试点学校开设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非遗体验课程。

同时,在传承过程中,不应该是简单的保护,而是使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我建议探索创新“非遗+”发展模式,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非遗复兴的关键是非遗商品消费者的年轻化,年轻人对个性化商品表现出独立的消费需求,独立IP、个性化定制、主题创意商品都是当下年轻消费群体比较热衷的方向和青睐的消费对象。推动非遗与现代商业结合,把握文创消费市场动向,探索创新“非遗+老字号”“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体验”“非遗+演艺”等发展模式,为非遗文化开辟活化路径。

2022年12月,市文旅局曾就《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计划促进“非遗+互联网”合作,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促进非遗深度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我认为,对于相关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要能够响应起来,抓住政策带来的机遇,把握好发展的商机,这是更重要的。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构建政府、商会、企业三位一体式商圈管委会

国际一流商圈是展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名片,是助力本土品牌走向世界的主场。北京目前仅有王府井、CBD和三里屯具备国际一流商圈的潜力,在打造差异化和识别度的国际一流商圈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目前北京的商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商圈由于商业体产权较杂乱,导致商会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各业主利益出发点不同、资源及能力不同,很难形成共建商圈的合力。因此,我建议构建基于政府的顶层设计、商会的市场导向和企业利益诉求的三位一体式商圈管理委员会。

同时,商圈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我提议建立“丰”“目”“田”字形空间布局。北京街区布局方正,不适合借鉴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有十多条呈辐射状的特色商业街的空间布局,但适合借鉴伦敦牛津街和纽约第五大道的空间布局。一是采用“丰”字形王府井布局设计,南北延长主轴王府井大街,将主街逐步延长至两倍及以上。二是采用“目”字形CBD商圈设计,匹配其区域较大、室内商圈为主的特色。三是采用“田”字形三里屯商圈设计,将三里屯太古里作为“田”字的一格,逐步开发其他方格,整体组成“田”字形空间布局,适合将区域商圈逐步连成一大片,有力提升商圈活跃度。

市政协委员、喜隆多购物中心董事长刘东晖:打破夜间经济就是吃饭、逛街的传统认知

在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商圈同样是促进消费的主力军。不同年龄的消费群体有着多维度的消费需求,银发经济、新型休闲娱乐消费、宠物经济、网红经济等都是不同消费者所关注的重点。正是多样的消费人群构成了多元化的消费格局,商场应深挖差异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

不过,仅了解到消费者需求还远远不够。出台鼓励政策能够支持多元消费模式茁壮成长。同时,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作为商业的热门话题,同样适用于商圈发展。因此,我建议,要深度融合“智慧+服务”的线下消费和“智能+体验”的线上消费,全维度激发数字时代新消费活力。

夜间经济近年来一直被视为推动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对于激发商圈消费潜能更有着重要意义。要打破夜间经济就是吃饭、逛街的传统认知,不仅在“点亮”上下功夫,更要在模式、场景和业态上推陈出新,让夜间经济更加多样化、潮流化,实现夜间经济的“破圈”。这就需要多部门要联动协作“下好这盘棋”,合力推进创造夜间经济高品质体验,推动夜间经济更好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陆珊珊 张天元 冉黎黎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