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打造中国制造“金名片”:中车集团从追赶到引领 ——王军谈十八大以来企业创新发展感悟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11-15

中车集团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是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主要建设者与领军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等。从业37年来,王军一直奋战在中国普速、高速、高原、高寒等铁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一线,为实现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由落后追赶到国际引领的反超、中国中车产业规模跻身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首位、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浮交通等重大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车轮飞驰,不觉经年。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进步,一次次速度飞跃,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在建厂7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不凡的历程中,中车集团代表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扛鼎者,一路淬炼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中车集团实现“领跑”跨越的秘诀是什么?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王军给出的回答是,面对一个个挑战别无他法,只有一个选择——无畏向前!

1

 

高铁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

问:您如何看待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事业的整体发展成就?

王军: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领航担当,可以说中车的奋斗史即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发展史。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共有机车4069台,分别来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从1952年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 下线开始,到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巨龙号”、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1型”,1969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列地铁列车……中车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体系和制造体系,能够自主研制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客车、地铁、货车等各类产品,满足了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的需要,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中车开始进行内燃化、电气化改造,研制生产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机车、客车和货车,推动机车车辆实现更新换代,为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提供了装备支撑。同时,我国铁路货车实现时速由70-80公里向时速100-120公里的升级换代、载重也由60吨级升级到70-80吨级。从2004年开始,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开启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辛历程。经近4年努力,2008年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同年和谐型系列大功率机车研制成功。

以此为标志,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高铁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69%;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1.37万公里,占比36%;时速200-25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2.42万公里,占比64%。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近4000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数2/3,实现了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创造了时速420公里交会试验世界纪录。从 “和谐号”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复兴号”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再到“绿巨人”进藏入疆,近4000列高铁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铸就“大国重器”,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伟大跨越,成为中国递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5年新中车集团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视察中车集团,勉励集团持续领先领跑,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永远掌握主动权。总书记点赞道:“‘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

2021 年 6 月 28 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的我国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郑州下线,标志着我国在地铁车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

2021 年 6 月 28 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的我国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郑州下线,标志着我国在地铁车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

 

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竞争格局中实现“领跑”跨越

问:与欧、美、日等国家对比,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实力和水平如何?您认为中国在此领域能在国际上取得跨越式“超车”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王军: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美、日、德、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速铁路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崛起,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也实现从 “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同时,在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驱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迅猛,已形成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整体研发能力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我国先进技术出口的名片,得到国际市场客户的认可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结合中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取得成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得益于我国的新型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以我国 “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为代表的铁路网建设,提供了一个超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高速铁路交通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中车目前是我国唯一一个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集团,因此能实现行业统筹布局、统筹发展;四是中车具有完整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一个良性开放互动平台和一套科学创新机制;五是中车建立了“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布局”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产品研发路线;六是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

总的来看,中车能实现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跑、从本土企业到跨国企业的重大跨越,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始终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并形成中车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勇于创新、志在必得”的创新精神。这是中车成为“央企典范”的宝贵经验,更是中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深刻启示。

2021 年 9 月 10 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 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1 年 9 月 10 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 中外记者见面会

 

“十四五”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问:目前,中车集团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业规模巨大,而且在技术方面已成功打造出世界首套最高时速 600 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和最高时速 400 公里高速动车组。这是否已达到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的顶点?“十四五”时期,中车还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王军:2021年年7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意味着我国经近20年持续研究和技术积累,基本建立了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自主研制能力,形成了成套工程化技术和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但这绝不是顶点,而是一个新起点!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张“金名片”,“十四五”期间中车应当也必须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为此,中车将从现阶段“市场需要产品,产品满足市场,产品带动技术”向 “技术驱动产品,产品引导市场,市场检验技术”转变,通过技术驱动产品升级,实现持续的创新引领和市场引领。

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十四五”期间,中车将积极开展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包括磁浮系统一体化规划、低成本建设等;还将开展基于既有高铁线路时速400公里高速智能动车组的研制,力争在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运营情况下,噪音、人均能耗等指标保持甚至优于现有高速列车水平。

2021 年 7 月 20 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2021 年 7 月 20 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在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原创能力方面,中车将持续整合内外部创新链能力,强化整体布局,科学谋划建设技术学科体系和产品数字化研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中车产品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融合,并加强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影响、培育、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确保产业链安全,力争做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产业链链长。

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要素不仅是速度,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同样是发展方向。随着时代发展,人民对更快捷、舒适、安全的运输装备提出了更高需求,这也是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四五”期间,为满足客户对产品安全、智能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需要,中车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北斗等先进技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营、维保等全流程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此外,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中车也制定了自己的双碳行动计划来降低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通过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应用提升产品能效、降低能耗、提高材料回收利用比率。除轨道交通这一核心业务,在风电、新能源商用车、新材料等领域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并在环境治理、氢能产品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关业务,这些新兴产业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在广东湛江,中车新能源公交车化身“移动超市”服务社区

在广东湛江,中车新能源公交车化身“移动超市”服务社区

 

产业报国勇于创新 星光终不负赶路人

问:您主持了我国高速列车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发,一路参与并见证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铁的研制与诞生。您在科研道路上有什么感受?

王军:自1985年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和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非常有幸,我赶上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在创新团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攻坚克难,完成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列车的系列化研制。36年来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己任,希望能让中国高铁跑得更快、行得更稳,乘坐更舒适、出行更便利。

中国高铁建设短短十余年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在每一代高铁产品研制过程中都会遇到方方面面难题,技术掌握、产业化建设、体系形成尤其难。2008年启动的“和谐号”CRH380A的开发很有代表性,高速动车组是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随着速度的攀升,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大。而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必须也只能依靠自主研发。系统集成、轻量化、抗蛇行运动失稳、抗高速脱轨等一系列挑战性问题摆在面前。从细节看,有技术层面的如气动头型设计优化问题;有产品层面的如大断面铝合金型材开发问题;还有产业管理层面的如人才、供应链、产业能力建设等。CRH380A型动车组研制是集团经历的当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科学研究试验:450余项仿真计算、1050余项地面试验、2800余项线路试验,实现了系统集成、头型、轻量化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归功于国家决策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归功于所有中车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