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北工院职教出海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赵博宇 2022-08-26

将中国职业教育经验输送海外,一所北京的职业院校给了我们标准答案。以政企行校共建模式办学,一所名为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在非洲大地上扎根,不仅为当地的中资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也因时因地推动当地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建设。输送国内职业教育的先进师资、专业标准、课程资源,带动“一带一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首都职教的国际化办学进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推动职业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代表输出中国的职业教育经验,他们感到非常荣幸。

企业供图

>>> “我在非洲建职校”

一位中国的职业院校教师,来到赞比亚教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处副处长谢丽杲将这段海外教学经历形容为:“最初好奇,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希望带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据悉,谢丽杲在2017年被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工院”)外派到赞比亚,参与建设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赞职院”),这也是我国职业院校在海外独立创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学院。

“在赞比亚我主要有几部分工作,首先是在前期,我们与当地的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当时赞比亚有不少中资企业,尤其是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有多家企业,他们规模比较大,雇用了很多当地员工,但是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有限,由我们来负责培训。”

谢丽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前期给员工做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他也在中赞职院的项目组里,和其他8所院校的代表一起,共同筹建中赞职院。

“在赞比亚生活和工作,老师们都遇到了比较多困难,特别是赞比亚的文化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和国内差距比较大。”谢丽杲表示,赞比亚分为旱季和雨季,雨季的蚊虫防不胜防。“甚至有时候我们散步,路上还会遇到蛇。”

在建设初期,学校内教学设备、教具不全是常有的事。没有粉笔,谢丽杲和同事们就用树枝上课。“虽然硬件上有些不足,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谢丽杲说道,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停班,他们就在轮班休息的时候来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经历了几年的建设和铺垫,中赞职院的建设已经初具成效。而在2020年回国后,受到疫情的影响,谢丽杲没能再去赞比亚。但他始终通过线上方式,和当地教师及团队保持沟通,远程指导教学工作。

企业供图

>>> 中国特色专业标准

在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输送至海外的这条路上,北工院已经实践探索了六年多的时间。

2016年,北工院被教育部确定为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8所院校之一; 2017年,北工院又再次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26所院校“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作为教育部的第一批试点院校,我们联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国内多所优秀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筹建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燕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据介绍,在赞比亚探索办学几年时间里,北工院共向当地师生输出了两个专业标准,也是中方唯一输出两个标准的职业院校。“第一个学院是已经建设完备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学院,这是我们在中赞职院的建设分院,第二个学院是珠宝设计与加工专业学院,目前还在筹备招生阶段。”周燕表示。

北工院国际处副处长孟晴表示,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学校在当地参与组建了中非联合开发团队。“团队里包括中方企业、当地企业、行业协会、当地教育部门专家以及我们自己学校一些开发标准的专业骨干教师。”

“让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更好地适应海外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我们组建中非联合开发团队的原因。”孟晴指出,“我们会根据当地学生的能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当地哪些人才领域的短缺去综合考虑情况。”

诚然,职业教育办学,不能不考虑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形势。在谈到专业标准建设的初衷时,周燕也表示,在进行专业标准建设时,一方面考虑到赞比亚当地有着丰富的珠宝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应赞比亚职业训练局局长的请求。“我们输出的是标准教材、课程以及师资等等。但我们的老师主要培养的是当地师资,这些老师到我们学校来跟岗学习,学习之后按照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标准体系再给当地学生授课。”

“一带一路”建设上,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经验正在持续输出。“我们开发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和珠宝设计与加工两大专业标准已被纳入赞比亚的国民教育体系。”周燕谈道。

>>> “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北京的职业院校里,北工院称得上国际化办学的标杆院校。除了“走出去”参与建设中赞职院、在海外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北工院还在“引进来”上下足了功夫。

据了解,目前北工院已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近30所国外优秀院校与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签署校际友好合作协议。

自2015年以来,北工院每年平均接待国(境)外院校来访20余次,圆满完成学生出国留学、出国(境)交流学习。2016年50名学生赴美国交流学习,2017年40名学生赴英国交流学习。

此外,北工院目前还聘请了16名语言外教和8名专业外教,每年安排50名左右优秀教师赴国外合作大学专业研修。并分期分批接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缅甸、蒙古、赞比亚等国家的技术骨干来学校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北工院这几年也在招收留学生。”孟晴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北工院招收的留学生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为主。“像学校即将在今年9月入学的这批学生,他们第一年会在线上接受国际中文教育,达到相应要求后,比如HSK汉语4级的水平才能进入专业课学习。”

据谢丽杲介绍,北工院还在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在实际探索中我们发现,‘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这种模式在本土工人中间的培训效果比较好,后期这一部分将成为我们建设的重点。”据悉,目前北工院已申请成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研究基地,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所建设该基地的高职院校。

>>> 打响北京职教品牌

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近几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在地方实践上,今年6月,北京市也印发了《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首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京十条”发展方案。《方案》第十条明确指出,下一步将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聚焦“两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北京市职业教育做优做精,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

《方案》还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支持“丝路工匠”“丝路学堂”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职业教育品牌。支持北京市职业学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境外办学、设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示范作用。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召开在即,“丝路工匠”联盟和“丝路学堂”两大教育服务品牌将亮相教育服务专题展。展示首都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与创新。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丝路工匠”联盟于2019年成立,目前已有59所中外职业院校参与其中,其中国内院校39所、国外院校20所。

“职业教育‘走出去’,是近年来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以及系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文件中所重点倡导的。通过教育协同中资企业‘走出去’,来服务中资企业在海外的落地生根和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响应国家号召,也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所实施的职教出海行动。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和我们共同‘走出去’的兄弟院校,还是国内的其他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和要求。”孟晴谈道。

“我们提倡让中国教育‘走出去’,那么谁能先走出去,我想职业教育是肯定的。”周燕强调,职业教育在海外既服务中资企业,满足其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当地民众个性化中文和职业技术学习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贡献。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对话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燕:

职业教育助力国际经贸合作

Q:目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A: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截至目前已建成了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学院,正在筹建珠宝设计与加工学院,和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共建了高职首家“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

在建设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时,学校和企业、行业及参建院校开创了“校校-校企”抱团出海、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新模式,通过组建中赞联合开发团队,共同开发专业标准,促进中国职教海外本土化。通过“中文+职业技能”双轨道教学,解决企业对会讲中文、懂得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问题;通过培养兼具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国际中文教育能力的师资,满足企业对“能上讲台、能下车间、会教中文”的“双师+”型师资需求。

Q:在国际化办学、建设中赞职业技术学院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A:北工院在2016年成为教育部“走出去”首批试点院校时,也确实面临很多未知和困难,没有先例可循,各项政策制度不配套,师资、资金、设备、教学资源等都是问题。但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在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之初,就秉承加强中非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理念,集全校之力,组成了中赞联合开发团队,至今已有上百名干部教师参与了相关工作,也形成了具有“国际理念、中国元素、海外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标准,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不仅解决了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无标准可依的难题,同时还填补了赞比亚相关专业国家标准的空白。

Q:职业教育“走出去”,对“一带一路”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A:“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难以支撑产业一线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地雇员中文能力有限,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困难。这些都影响了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当地的深度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校企协同“走出去”和服务弱势群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贫困和促进就业。

近些年来,我国深入参与到国际经贸交流合作中,一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主观上有着强烈的职业发展诉求;另一方面,“走出去”中资企业与各国对华贸易企业对既懂中文又懂技术的本土员工需求也大幅增长。中国职业教育 “走出去”,既满足当地民众个性化中文和职业技术学习需求,也为培养当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