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企业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摆在面前。2022 年过去的八个月,全球已接连经历了病毒变异、战争、股市跳水等危机,这些不确定性事件像从静谧处突然袭来的怪兽,更如巨浪一般正在冲击着大小企业与行业。是被巨浪打翻,还是成为乘风破浪的巨人?如果要做后者,企业该如何做?
寻找到焦虑源头
原因是什么?归结一下大概四个方面:
第一,对于政策与营商环境的焦虑。共同富裕、统一大市场等新理念频出,让企业家短时间内还未深层领会,担心政策出台有随机性、管控上的层层加码、整顿市场与行业的一刀切方式,这些都会让民营企业家没有安全感,还有某些网络舆论对民营企业家的污名化、妖魔化,将民营企业家刮到所谓“原罪”的旋涡之中,而不知所措。
第二,对于经济动荡下行的焦虑。疫情反复使企业经营时断时续,经济下行使企业增长乏力,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现金流紧张,尤其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今年日子最难过,对经济未来的前景信心不足,普遍焦虑万分。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高速成长了40余年,从经济规律上来讲,本来就到了下行调整的周期。去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保持40年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企业与企业家普遍没有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企业普通缺乏抗逆周期成长的核心能力,习惯于在顺风顺水中抓机会。所以一遇到经济下行,就焦虑万分、不知所措,我认为企业家对经济下行不必太悲观。
最近一个月笔者把90岁以上的全球世界级企业家的发展史差不多梳理了一遍。可以看到,那些把企业做成世界级企业,自己也活到90岁的企业家,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经历了无数次经济危机,经历了无数次濒临破产,被各种挫折与磨难折腾过无数次,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如果他们没有经历过磨难,没有经历过各种低谷与危机,没有在危机中去捕捉新的机会,可能不一定能活得这么长,事业成就这么大!这些超过90岁以上的企业家,不管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都能在危机中看到希望和机会,在困境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独特道路,都能让企业活下来。
从这些长寿的企业家经历再来看中国企业家,就能理解他们的焦虑和迷茫了,因为中国企业家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危机,所以现在面对经济下行,面对营商秩序日益规范,市场对产品与服务的要求日益苛刻,很多企业家感到措手不及,没有心理准备。或说过去大家习惯于挣快钱、挣容易的钱,现在赚钱模式变了,要从挣快钱转向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钱,从挣容易的钱转向挣难的、需要长期投入的钱,企业家已意识到要转型,但真转起来难度很大,很痛苦。
同时,过于随大流、顺水顺风惯了,现在要逆水行舟,没点真功夫难以生存。所以学会如何在经济危机、灾荒之年绝处逢生,低谷重生,是中国企业及企业家面临的新挑战,唯有历经危机和困境,具有抗逆周期成长能力的企业与企业家才能蜕变成伟大的企业与企业家。
第三,来自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焦虑。中国企业要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首先必须要登科技高山,真正加大硬科技与技术创新的投入,才能打造伟大的产品与品牌。但科技创新投入是需要砸钱和长期投入的,企业家焦虑的是钱从哪儿来,挤出钱也投入了,但短期难以见效;其次,要下数字蓝海, 数字化现在已成为中国众多企业的核心战略,但如何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企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探索产业数字化共性支撑平台,形成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经济形态,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又是一件说起来易做起来难的大事。由于许多企业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没有想透、想明白,高层没有共识,战略准备度不足,使得数字化投入很大但效果不佳,所以中国企业普遍陷入数字化转型升级焦虑。
第四,国际市场环境动荡重构的焦虑。中美之间战略竞争、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市场动荡不定,国际秩序与规则正加速重构,某种意义上,中国是依靠旧的WTO体系获得了红利,面对以美国主导的新的全球化结构体系重构局面,中国整个产业结构还没适应,各种适应不良带来焦虑感。
以上原因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压力和转型升级难突破的压力,加上互联网又在制造焦虑,互联网上大量真真假假信息,使得全民焦虑、全民撕裂。正如中央判断,这是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错综复杂的时代,从企业现实经营角度来讲肯定是焦虑的,所有企业家都说今年日子太难过。能不能过好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外部环境我们决定不了,能决定的只是我们自己,调整好心态做好自己。
另外,困难时候要相信自己不好过别人也不好过,竞争对手可能比你更难过,只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更能坚持,最后赢的就是你。那些世界级伟大的企业,那些活到90岁以上的企业家,没有哪位从来没经历过人生挫折和事业危机的,对他们个人来说,困难挫折都是财富。某种程度上,做成功的企业、做卓越的个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可避免,关键是在困难面前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短期焦虑长期看好
总的来讲,对于局势,短期焦虑,长期看还属乐观主义者。百年大变局,中国进入一个历史关键点,即使未来两到三年是严冬,但长期还是看好的。
第一,从政策与营商环境上看,中国共产党有自我批判精神,勇于纠错,有自我调节机制,即便一些政策适应不良或效果不好,最终还会扭转过来。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未来只要坚持四大要素就没问题。一是更加开放,不主动与世界为敌,不自我孤立,就会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二是真正在高科技上持续投入创新,这几年从国企到民企,高科技投入强度确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三是坚持市场经济主导,不开历史倒车。四是抓住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数字化时代,只有中美两个国家才真正具有大数据与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优势,中国一定能走出低谷,未来可期!
给企业家三条建议
给中国企业家提三条建议。第一,时代巨变之下,中国企业家一定要改变赚钱思维模式。过去赚快钱,赚投机的钱,赚容易的钱,这是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很难摒弃,所以没有敬畏变化,仍在这个模式下去做判断和决策。
有家企业三年以前准备投上百亿元做产业园,老板问要不要做?那时我说,过去那种靠地产补贴产业园的模式早已过去,老板说现在要卖掉的话能卖46亿元,如要继续投资建设需再投几十亿,现在卖还是投?我建议他:现在尽快卖还能卖个好价钱,再拖,贱卖也没人要,且企业自身现金流紧张,全靠短贷长投,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前几天企业回信说,就因三年以前听了我的建议,卖掉了尚未建完的产业园土地及物业,获得46亿元现金。这46亿元支撑企业渡过了疫情期,现在还能活着,如没有这46亿现金,甚至还要往产业园砸几十亿,那现在企业早死了。
再一个案例,我前两年力劝一个民企老板放弃用近百亿收购一家地方商业银行,我一直认为,在中国营商环境下,民企还是少碰金融,民企不要与国企抢饭吃,还是要干国企不愿干、干不了、干不好的行业,民营银行再干也干不过四大国有银行,且这家小地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混乱,雷很多。现在这位老板很感激当年的劝阻,否则钱砸进去,不光救不了小银行,也会将自己砸死。
为什么举这些案例?因现在一些企业家还是过去那种“拍脑袋”式决策模式,还是想着怎么去赚容易的钱,赚快钱的思维,往往钱没挣着,自己把自己弄死了。中国企业家要回归到价值本位,回归到经营底层逻辑。时代变了,赚钱模式变了,赚钱理念变了,企业家自己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必须要改变,整个高管团队价值观与领导力必须要重塑。
第二,经济下行期恰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时候。研究了30家世界级企业的90岁以上的企业家后发现一个真理,就是越是在经济危机时期,越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别人贪婪时你恐惧,别人恐惧时你贪婪。越是处于危机时刻,企业家越要看到机遇,那些长寿的世界级企业家都因在经济危机中发掘了机遇才获得了巨大成长。所以该收缩时就收缩,但该挺进时还得挺进,还是要发挥企业家精神,不是简单地说“躺平”,这个不干那个不干,目前艰难时刻,更需企业家的洞见力和胆识。
第三,人心不能散,信心不能丢。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凝聚人心,慎重对待人才,善待人才,越是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组织压缩也好,减员增效也好,该优化的要优化,但该留住的人才要留住,该引进的人才还要引进。一定程度上,现在是进人最好的时候,该引进的人才还要大胆引进。另外,越是大家都焦虑、六神无主的时候,企业越要有员工关怀,这时恰恰要凝聚人心,要把握哪些该进哪些该退,把握住一个度,不是简单用裁员、压缩组织来应对,这都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真正发展之道。企业家要主动作为。对中国企业家来说,总结一句话:只要你比别人做得更好,咬紧牙关坚持活下去,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洞察机遇,捕捉新机会,你就能够胜出,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