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深化员工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周崇华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8-12

文化理念是企业的“魂”,员工行为是企业的“脸”,一个受人尊敬的公司应该秀外惠中,气质形象俱佳。员工行为是外界判断企业优劣的标尺,一言一行构成了外界对企业品牌形象的直观印象。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自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员工行为禁令”,10年中,通过不断引导动员、制定规范、培训宣贯、实施督导、固化提升,实现了员工行为规范螺旋式提升,将BI(行为识别)标准成功融入员工行为习惯,美化了企业形象,提升了队伍素质,助推了品牌建设。

深化员工行为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中国中车重要铁路货车制造基地,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劳动强度大、劳务用工多、管理难度大。2004年,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生产,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生产效率和组织效能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场管理更上了新台阶。但员工行为陋习却成为精益生产不断深化的掣肘。员工在生产现场吸烟、不规范穿戴防护用品、随处坐歇、作业中玩手机等行为随处可见。这些行为陋习与公司形象不符。公司上下统一认识,将BI行为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形象工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 1.行为文化是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

每一个员工都是品牌形象的传播点,品牌塑造一方面来自于产品体验,另一方面来自于员工行为。而员工行为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品质和现场环境。公司作为铁路货车的重要出口基地,员工行为事关客户对公司的整体印象。

  • 2.行为文化是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

“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之要义在于员工素养,行为是素养的外在表现。行为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润染出员工的素养,进而在员工队伍中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统一的观念意识和价值观,打造一支聚合力强、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员工队伍。

▲中车长江集团株辆公司“质量月”活动

▲中车长江集团株辆公司“质量月”活动

  • 3.行为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文化 “软实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将统一规范的员工行为融入到产品制造和服务当中,无形中赋予了产品文化价值,改善提升了产品辨识度,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深化员工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公司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从2011年8月份开始,全面打响了BI建设攻坚战。按照中国中车员工行为规范要求,公司先从品牌建设关键接触岗位开始,高标准要求;从规范着装、禁止吸烟等小事抓起,严格管控。坚持每年一次升级,每年一个台阶,实施BI全员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公司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1.始终把行为塑造形象作为常识,做到“认识到位”

一是理念先行,提供文化支撑。企业理念决定企业及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公司坚持理念先行,在宣贯“中车之道”的同时,公司深入贯彻中国中车 “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作风,提炼了“厚载博融、致新致远”公司精神和“我的工作我做好、我的责任我承担”工作理念,并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宣传和践行活动,为推进BI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行为文化建设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系统工程,是与公司持续发展相融合的顶层设计。公司组建了品牌委员会,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全面统筹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十年来, “员工行为禁令”经过5次升级改版,都由品牌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行为禁令”的内容与标准、考核的额度与力度实行逐次加码,不断递进。按照高目标、高定位、高标准的顶层设计理念,在内容上,积极探索从基本行为规范向职业行为规范的延伸,把行为文化作为实现产品高端化的行动抓手,推动BI建设向质量、安全、精益管理等领域渗透。在机制上,构建形成了“以上率下、分线负责、属地管理、全员监督、全面融入”的行为文化建设与管理体系,并在人员配备、费用保障上支持到位。

三是入脑入心,抓好培训宣贯。知行合一,知是前提。“员工行为禁令”的每次升级,公司都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宣贯。在组织媒体宣传、专题学习、班前会宣讲、目视化展示、体验式动员等常规宣贯方法的同时,编发了《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规范汇编》组织全员学习,安排到三级安全教育、各项专题培训、新员工入职教育、相关方入场教育中,结合到主题辩论、读书演讲、心得交流、知识抢答等活动中,使之融于心、潜于形、化为魂。

四是疏堵结合,创造基本条件。为确保“八项禁令”能够推得动、行得通,公司坚持“堵”与“疏”相结合,先后为三个车间新建员工休息室,配齐了空调、冰柜、饮水机、微波炉等设施。在车间内统一规划了休息点,办公楼设立了禁烟办公室、在车间和户外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为“八项禁令”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基本条件。

  • 2.坚持把抓好日常监管作为常态,做到“落实到位”

如果把BI建设比作体育比赛,那么,它既要有长跑的持续耐力,也要有拳击的敢于下手,还要足球的团队协作,三者缺一不可。关键是要建立一个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刚柔并济的BI建设管理机制,把管理手段作为最有效的推动力,依靠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促使员工遵循价值理念、执行行为规范。

一是以上率下,领导带头示范。千难万难,领导重视和带头就不难。BI建设必须自上而下推行,公司强调各级管理者做到“三管好”,即管好自己、管好属下、管好他人,否则要追究连带责任。公司规定任何人违禁,对其直接主管和单位领导另外追加20%的连带考核。要求领导在值晚班时应坚持同步监管员工行为,总经理、党委书记等高层领导为公司提供过很多违禁考核信息。

二是属地管理,强调单位自治。考核得罪人,谁都不愿管。看到有人违禁,同事视而不见,单位不想考核,结果违禁现象禁而不绝。对此,公司在“八项禁令”升级到E版时,特别强调属地管理,以单位自治为主。规定对本单位责任区内的所有人员(包括外来人员)的行为都要管起来,并规定了九条连带考核条款,如外来人员在属地单位责任区内违禁被公司考核的,则连带追加考核该单位50%,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统计验证,有效解决了“当老好人”的现象。

三是分线负责,上下协同作战。公司BI建设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于部门之间无缝对接,上下协同作战。既有专职督察员全天候巡查、职能部门分线监管、单位内部随时监督,还有庞大的视频监控系统,织就了一张“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的监管大网,让违禁行为无处遁形。

四是全员监督,群众参与管理。BI建设是系统工程,也是全员工程,必须全员参与。规定除公司专职督察之外的任何单位、个人举报违禁行为给予奖励,较好地调动单位和员工参与“八项禁令”管理的积极性。

  • 3.努力把融入各项管理作为常项,做到“吸收到位”

近几年,公司积极探索把相关行为规范转化为管理制度,固化为工作流程,吸收为岗位标准,并把这些制度、流程、标准纳入考核机制,使其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从制度层面融入,修订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各部门在制定、修订有员工行为要求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以及各类评先评奖办法时,主动加入BI元素,补充对员工在行为规范方面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将BI融入制度流程与岗位职责中。

二是从作业层面融入,完善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各单位在制定或修订操作规程、检查卡片、作业指导书、安全质量标准等技术工艺文件时,明确行为规范要求,逐步推进标准化作业,为提质量、保安全、促精益奠定行为文化基础。

三是从管理层面融入,纳入日常检查和评价评比。使员工行为管理成为各级管理者的应尽职责、基本责任,纳入日常管理。各部门在日常工作检查时,同步检查考核分线负责或责任范围内的员工行为规范执行情况,纳入各类日常检查考核。将行为管理作为员工日常绩效的重要维度进行考核,融入绩效评价体系,并与单位中层领导年终绩效分配挂钩。公司还将“八项禁令” 考核列入单位双文明竞赛、支部党建思想工作考评体系,与单位、支部评先挂钩。基层单位将行为规范遵守情况作为先进班组、优秀员工等综合性荣誉评比的重要标准。

1

深化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1.员工品牌意识不断强化。

通过10年来持续深化BI员工行为建设,公司实现了BI建设在制度、管理、考评三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的对接,推进行为文化建设向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发展。BI 建设的成效获得公认,公司员工易冉获评为“中车品牌形象代言人”,公司获评长江集团BI 全员推广2014-2016“标杆企业”, BI建设经验先后在集团公司介绍、推广。在最近连续三年公司《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报告》中,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满意度评分均在前列,员工对中车文化理念、品牌形象的认知在不断深化,具有中车精神内涵的员工行为方式正在形成。

  • 2.员工素质和企业形象有效提升。

“BI员工行为禁令”实施10年来,公司共组织联合督查近800余次,考核通报532期。2013年至2021年10月,公司级考核近60万余元,考核额从2014年的21万元到2016年的5.4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员工精神面貌、行为方式、现场环境发生了明显改观。生产现场和公共场所全面实现了禁烟,车间一线班组全部推行了标准化班前会,备料、组装车间先后晋升为中车二级精益车间、台车车间晋升为中车一级精益车间,公司获评精益管理三级企业,统一的行为标准、工作标准、质量标准在逐步形成。

  • 3.公司应对复杂局面、攻坚克难的能力显著增强。

公司以实施员工行为禁令为抓手,通过逐步升级行为标准,有力地推动了中车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地践行,进一步激发上下两级和全体员工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一致、风雨同舟的内生动力,员工队伍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执行力,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为公司打赢各时期生产攻坚战,顺利推进精益管理、提质增效、生产攻坚等重点工作,完成公司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提供了行为支撑。

文/周崇华(作者来自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

图/中车株辆微信公众号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07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