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西街观察

独行月球,在一个不孤独的夏天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2-08-01

熟悉的暑期档回来了,带着熟悉的“腾味”。

“神马组合”沈腾与马丽时隔七年再度合作,《独行月球》点映及预售票房破1亿元,上映首日票房破4亿元。

上一次出现这样热门的作品,还是在上一次。人类继2019年“流浪地球”之后,2022年又“流浪月球”了。不同的是,这次流浪不悲壮、不紧张,反而充满了搞笑和浪漫。

科幻与喜剧,向来“不合”。有人认为科幻严肃要紧,而喜剧要放下一切包袱。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开心麻花只能驾轻就熟。

把喜剧坐实,把科幻避开。影片构建了科幻场景,却没有建构严谨的科幻故事。月盾基地的全景,CG数码制作的袋鼠,充满科技感的机器操作,细腻的月面土地,这些为科幻创设了逼真的氛围,而后再去讲述以此为背景的喜剧。

从《流浪地球》开始,关于什么是科幻电影、电影工业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科幻外壳,喜剧核心的《独行月球》也不例外。

对国内科幻电影的呼声与期待,常常出于爱之深,恨之切。那些吵得不可开交的,往往是对国产科幻电影抱有更高期待的一群人。

科幻的难处,往往在于构建出一个与人类社会不同的世界,还要把这个源于想象的产物通过一两个小时时长的电影表现出来。

几年前,《星际穿越》上映,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科幻电影,虽然故事与情节并不算新鲜,却对于科学理论实现了尽量忠实的视觉体现。

上世纪70年代起,以乔治·卢卡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人为代表,一批高质量的科幻电影开启了新好莱坞的技术革命。

越来越精细的实体特效,CG技术和3D技术,拓宽了人类对于科幻电影想象力所能到达的边界。无论是《阿凡达》《星球大战》,都拥有至今不会过时的技术与堪称饱满的科幻内核。

好莱坞知名编剧米利厄斯曾说:“《星球大战》把孩子们从过去反正统文化的风气中带离出来,让他们重新对美国的科技感兴趣。”

回到中国,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眼前的《独行月球》,亦或是未来要走上大银幕的《三体》,实际上拉近了一代人与科技的距离,让他们彼此走得更近,互相吸引。

观众们无限向往影片中炫酷的黑科技,星际战舰、质子、冬眠系统、引力波、虫洞让影迷们着魔不已。

科技无限向上,人性始终以真善为美,科幻作品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也反复诉说着浪漫而深沉的忧虑。

这么看来,《独行月球》是不是科幻片不重要,一对中年CP谁还嗑得动也不用太在意。重要的是,这个夏天虽然热得离谱,但有暌违的暑期档,有结伴一探究竟的人,和我们期待已久的人山人海。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