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本刊专访 | 刘更生“大国工匠”背后的文化之力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路涛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6-14

刘更生简介

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轻工大国工匠,北京市劳动模范,国企楷模、北京榜样,首届北京大工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北京一级工艺大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龙顺成公司副经理、工艺总监,刘更生创新工作室(市级示范性)领军人。今年3月,获得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

1


记者:您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和修复近40年,这项传统技艺有没有对您起到修炼内心的作用?

刘更生:硬木家具的制作和修复,尤其修复面对的是家具的精品。前人的聪明智慧、几百年文化的传承都蕴含在里面。从事这项工作,要有对硬木家具的敬爱,要求自己把心静下来、沉下来,形成和古人的“对话”。我在工作中学到很多,吸取了很多智慧和能量,硬木家具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从某一个纹饰、某一个符号,我们就能看到一种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所以,近40年的时间,我已经和它深深地融在一起。每次面对老物件,都有一种敬畏的心。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我都感觉收获满满。把一堆七零八落的残旧散件修复到家具原来的形态,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对这一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1

 

记者:您是从事工作之初就产生了这种热爱还是逐渐地产生,有没有一个过程?

刘更生:我出生在木匠家庭,我父亲是龙顺成老一代师傅。过去是前店后厂,当年我们住的胡同摆放着很多红木桌椅,从小我就在那种环境中受着熏陶,有了这种基因。那时候不懂,就是看着好玩。初中毕业以后,按当时的政策,我可以接父亲的班。当时父亲经常说,学点手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能用得上。在那种环境熏陶下,同时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就进入龙顺成当起了学徒。

但真正当了学徒,就面对着很多困难。首先得自己找师傅,但师傅也看学徒,有缘分才收,找师傅不那么容易。当年学徒比较艰苦,每天面对的是比较枯燥的工作,比如准备“家伙事儿”,把锤子、凿子把儿按上,磨磨刀子,每天登高竖锯,给师傅打水、扫地。这其实是磨练脾气秉性的阶段,那时师傅经常说“想学手艺,先学会做人”。后来就在师傅的身边干点零活,没有练成技艺,肯定不能上手做椅子、桌子,有好多学问在里边。比如拉锯直不直,要经过反复地练,师傅给摆个姿势,光照着师傅的姿势去做还不行,得用巧劲,需要悟。那时我十八九岁,每天下来都腰酸背痛,这个阶段很难熬,所以心态容易浮躁,觉得干这活怎么那么难。

但一想起刚进厂时父母和师傅们的嘱托,又坚持了下来。父亲经常鞭策、鼓励我,他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得把这个事做好。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的启发和收获非常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练,我慢慢对自己的工作喜欢上了,从莫名其妙的好奇到喜欢,最后到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阶段。

 

1

 

记者:可以说,您能成为大国工匠,家风对您的影响很大?

刘更生:我的祖籍是河北邢台,我父亲是解放初从老家来到北京学木匠的。那时候木匠行的规矩是学徒出师要“3年零1节”,即学满3年再加一个大的节气。不给工钱,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为了学技艺,得忍气吞声。父亲曾对我说,现在是国企,有这么好的条件你必须得踏踏实实地学。

记者:您一工作就在龙顺成这一百年老字号,它的文化对您影响大不大?

刘更生:龙顺成到今年已经有160年的历史。1862年,一大批原来从事宫廷家具制作的工匠散落民间。其中一位王师傅创立了字号为“龙顺”的硬木桌椅铺,他将宫廷风格的硬木家具融于民间。传统家具的规制,宫廷家具代表了当时国家的形象,走入民间家庭就代表了家庭和家族的形象。家具文化的传承落到百年老字号和我们匠人身上了。王木匠没儿子,把手艺传给了大徒弟魏俊富。魏俊富接手以后,重新注册了字号“龙顺成”,又吸纳了其他股东,越做越大。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龙顺成坚持实行严格的生产工艺,确保了良好的产品质量,在民间获得了“百年牢”的美誉,意思就是百年牢固。这里出的每一件家具都写上了“龙顺成”的字号,反映出它在品牌上非常重视,对自己的产品非常自信,是享誉京城的家具品牌。当年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乃至普通百姓,买几件龙顺成的家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我入厂后,就听老师傅说这些厂房都是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盖的。我感到很惊讶,那个年代这些老师傅都是不讲待遇、不讲报酬、无私奉献的,为了企业经营发展得更好,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干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龙顺成的企业精神、龙顺成人的精神。我认为一代代的老师傅真了不起,老师傅的精神就是现在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有这种力量在支撑着、激励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能想到很多办法解决。企业能传承下来,越做越好,靠的就是这种力量、精神一代代的传承。

记者:能成为大国工匠,和您的努力肯定分不开。您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传承硬木家具文化的使命感越来越强的吗?

刘更生:刚开始是想好好学会,多干点活。慢慢地随着经验的积淀,我参加了国家一些重点的硬木家具制作项目,内心越来越有成就感、自豪感。然后我又从事了古旧家具的修复,责任感、使命感强了,之后我又成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更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了。现在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仅是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保护好传承好,更多的还是把我们龙顺成这种精神传下去。

记者:这次获得大国工匠以后,您的责任感、使命感是不是更强了,压力也更大了?

刘更生:这次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心情肯定很激动。能够取得荣誉成绩,首先得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工人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有好的大环境,各行各业才能涌现出这么多好的工匠。再就是感谢这么多年金隅集团对我的培养,从学徒到车间骨干、领头人再到非遗传承人,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同时这也离不开家庭对我的理解和鼓励。还要感谢我们这个团队,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再大的本事,离开团队,一件事也做不好。

比如,2018至2019年,我们团队参加了修缮天安门城楼的工程。我们团队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团结一心。我作为领头人只做了前期小部分工作,大部分工作还是我们团队付出得更多。从前期的保护性拆除、制定方案,到施工过程中,每一个选料、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纹饰,我们都精心设计,一年当中无数次加班加点,受环境的约束,晚上八九点钟在现场安装,保证项目能够安全、按时完成。

 

1

 

记者:我可以这么理解,您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家风,龙顺城乃至金隅集团的企业文化, “京作硬木家具”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您本人的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如何让这种工匠精神延续下去呢?

刘更生:工匠精神永远不能丢。从我的经验来说,在平凡的岗位上,要敬重自己的岗位,才能为它去奉献、去创新。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得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创新不会走太远。既然选择了一个行业,就要走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匠人的传统就是“一艺一道,一生一事”。

在创新方面,我们建立了非遗造办联盟,互相借力融合。在2017年的时候,我和掐丝珐琅厂的非遗大师合作,把两项非遗融合到一起,完成了一件紫檀嵌丝珐琅罗汉床,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反响相当不错。现在我们正在与雕漆结合起来。在修缮天安门城楼时,我们也进行了创新。整体的外观不能变,个别细节我们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精细了。此次,龙顺成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活家居供应商,我牵头带领团队,按照场地特点,针对我们生产的托泥圈椅,先后改良47处。

在人才传承上,几年前我们成立了“1351技艺传承梯队”,从我们车间选了十几个对职业有热爱、有钻研、有悟性的年轻人作为我们重点培养的对象。首先用龙顺成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对他们进行熏陶引导,让他们知道我们一路走来靠的是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热忱奉献的精神。同时要给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项目里,给他们提供技术交流、比赛的机会。再就是培养他们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家具文化这种历史传承脉络得梳理清楚,不把它当回事,肯定学不好。

文/本刊记者 路涛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05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