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经济社会的信用基石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朱仁健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5-12

北冰洋东部有一片海域叫巴伦支海,是以荷兰探险家、航海家巴伦支(Willem Barents,1550-1597)名字命名的。巴伦支希望探索出一条经北极到达亚洲的航道,在1596年第三次探险中,他的船队被困在北极冰层长达8个月之久,船员们不断饿死冻死,但他们至死都没有动用船上运送的货物,而其中就有可以救命的食物和药材。巴伦支船长和船员们信守托付的事迹彰显了契约精神的光辉,也成就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核心密码……

契约

“契约”——源于拉丁文,本意为交易。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这样描述早期的交易:“迦太基人航行到达利比旺海岸,把货物摆列在海滩上,然后回到船上并升起一缕黑烟作为信号。土著居民看见黑烟,就来到海边,放下一定数量的金子交换那些货物,然后离去。迦太基人再次上岸,察看留下来的金子,如果认为金子不够,他们就回到船上去等着,直到土人增加足够的金子,使他们满意为止。交易当中,谁也不欺骗谁。”

在交易中“谁也不欺骗谁”的契约精神伴随着人类社会这种原始经济行为的发生而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原始的经济行为逐步进化成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契约”就是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因此,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

契约精神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核心,是一切经济活动、生活行为的标尺和指南。相对而言,中国人更感性,更在乎人情,常常是“买卖不成情义在”,而这其中同样有“童叟无欺”的契约精神。同仁堂用中国人的方式将契约精神刻在骨头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蕴含着“契约精神”,恪守着文人士大夫的骨气,养育着百姓庶民的正气。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以儒、道为代表的民族价值观,这种深邃而质朴的人文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的浸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的表现便是社会形成的互信—— “契约精神”。

“范蠡造秤”的故事就是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例证。范蠡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加上福、禄、寿三星,制成了“十六两”称。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 范蠡发明的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不失为中国式契约精神的朴素诠释。

1

孕育于劳动分工、发展于商品交换、成熟于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社会大厦的底座基石。现代“契约精神”更多体现在民生经济、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它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福祉和社会繁荣。在追溯契约精神的渊源以及解析其伦理核心、价值导向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情况创新契约精神培育内容。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化,契约精神培育与深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随之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诚实、守信是契约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契约精神以诚实守信为核心,这是由契约的本质所决定的,契约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就是诚实守信作为人类基本道德观念的确立过程。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万物互联,资讯更加透明、更加开放,也更加智能。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信用时代来临。

1

区块链带来的交易的去中心化,使得交易更加平等,让弄虚作假无处遁形。任何人都无法篡改其历史数据,而历史数据又公开分享在区块链中,使得信用也更加坚固。诚实守信,从未像在今天一样对个体生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信用问题依然关乎人们工作就业、贷款融资、生活社交、消费出行等方方面面。它已经从道德的范畴,提升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和伦理基础。

近年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制度不断完善,信用记录已成为个人“经济”身份证,以个人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信用经济正在中国蓬勃发展。曾经“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信用,正在逐步“变现”,在降低社会交往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中国千年发展以农耕经济和尊师重道为根本,较之于西方文明发展的地中海区域“尊商重约”的特点,于文化上存在差异,但对于契约精神的认识却是殊途同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趋势让我们看到,全球一体化、网络化都是要在平等、信用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而一个不守信的社会终究会被摒弃,一个不懂得契约精神之可贵的民族也难以实现持续繁荣和真正富强。

文/朱仁健(作者系阳光保险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04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