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频道

医疗AI“上岗”记(二)应用篇:医患使用意愿不定,成本与付费模式待探讨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石飞月 网编:产经中心 2021-11-17

随着2020年AI医疗三类器械的过审,其应用和普及已经是大势所趋。据IDC统计数据,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占市场规模的1/5,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然而,实际的市场应用情况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比如与医方的合作、设备的成本、患者的接受度等,单单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只是一个开始。

科亚医疗官网

大范围普及尚早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医疗AI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研发,以及严格的资格审批后,最终的目的当然也是进入医院和医疗机构,实现为病人诊断、筛查的功用。

整个行业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一方面,AI医疗三类器械的过审,使AI医疗影像行业跑通了困扰其多年的审评审批阶段,从“应用落地”步入“商业化”;另一方面,疫情加速医院与各企业进行主动智慧化重建。

如今,医疗AI产品已经在一些医院得到应用。据推想医疗官方消息,海淀医院是北京市率先引进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辅诊系统的医疗机构。海淀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每诊断一位患者,胸外科医生需要仔细观察超过300幅的CT影像,医师阅片负担重,但是有了人工智能后,计算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自动识别病灶。

另据科亚医疗官网,今年8月,由安贞-科亚医企联合实验室引入的项目——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深脉分数DVFFR)正式在北京安贞医院投入临床使用。该项目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无创FFR(血流储备分数)分析,从而精准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需要冠脉造影与植入支架。

鹰瞳科技相关负责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该公司已与顶尖的医院和医生取得密切合作。但与此同时,在近百万家基层医疗机构中,还有大量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没有覆盖,而想要把这些医生和机构都覆盖,还需要一定时间。                               

医方的合作意愿

医疗AI的普及离不开医疗AI公司与医院、医疗机构的合作,也不能忽视医生的意愿。

有位对医疗AI行业有一定了解的网友提出,改变医生的观念和习惯,让医生对诊断结果放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复检AI辅助诊疗出具的结果,这比医生自己看,花的时间可能还要多。

对此,鹰瞳科技相关负责人指出,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少部分的医生有这个担心也可以理解。“不少专家认为,医学影像AI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未来一名合格的医生或将与人工智能技术密不可分。”

该负责人透露,在一场公开直播的企业活动上,专家们表达了一致的观点:首先,人工智能准确率这个话题已经“过时”了,医学影像AI已经能够达到人类医学专家或者说大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以上的水平;其次,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医生工作的效率,让医生从重复性的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能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中去;另外,医学影像AI更深刻的价值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很多县城眼科薄弱,缺乏能够读片的医生,抛开准确率不说,AI能够帮他们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二线城市大三甲的医疗服务,实现普惠医疗。

说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不得不提医疗AI的成本问题,因为对于医院来说,医疗AI设备的购买需要不少资金。“采购成本或许要达到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虽说应用之后可能会降低人工成本,但一次性收费多少、多少时间才能收支平衡,这对于医疗机构来说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说。

除了产品的应用,医疗AI前期的技术研发和后续的升级维护,同样离不开医方的支持。

另外一家医疗AI公司的内部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AI医疗企业的算法技术,首先要跟高年资医生的专业度高度匹配,这既需要企业里有同时懂AI和懂医疗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医院里有了解AI并愿意积极尝试的高年资医生。所以无论是哪家AI企业,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后续的医工结合过程就无法开展。

患者的使用想法

除了B端医方的合作意愿,医疗AI的普及也要参考C端患者的想法。

首先是患者是否相信医疗AI的诊断结果。目前,人们去医院看病,还是要依靠医生的诊断来配合治疗,即便是拍了CT、做了核磁共振,仍然需要医生判断后再出具影像科报告,如果由AI算法代替医生“读”电子胶片并发现异常阴影,从而实现筛查的目标,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是个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做了随机采访。一位姓张的女士直言:“医生有多年的诊断经验,三甲医院的资深大夫更是看过成千上万的病例,对比AI来说,我还是更相信医生。”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理论上讲,目前患者可能更愿意相信医生,但其实把医疗AI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让医生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未来可以在诊断上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此外,人们对于医疗AI的接受度,也涉及到收费情况,比如医疗AI的使用是否纳入医保范围,单次费用多高等。

在鹰瞳科技相关负责人看来,在定价方面,相关部门在陆续发布定价指引,通过这个定价指引,医院能够更容易地通过指定的价格来评估投资回报。例如,鹰瞳科技的招股书中便提到,针对眼底影像分析,已经有5个省份有了定价指引,比如安徽的两家医院分别将单次眼底影像分析的价格设定在140元、180元,由医院向患者收取。     

北京商报记者 石飞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