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高考作文里的可为与有为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1-06-08

“论生逢其时”“可为与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关于理想、纪念日、体育之效,2021年全国高考6月7日拉开帷幕,今年高考语文共8套试卷,以作文题最受关注。

作文为何受宠?网友们一语道破:“作文题目是唯一能看懂的题目啊。”这些看得懂的命题,紧扣时事热点,又像极了觉醒年代,暗含着整个社会对学生一代价值观的考量。

全民热议的高考作文题,勾连时代,心系家国,指向个体。全民热议的高考,是别人的高考、也是自己的回忆。

正如过往的经历难复制,逝去的时光难倒回。囿于应试作文难以不落窠臼,命题写作难免言不由衷,高考作文被全社会给予的高度关注,也时常被一些人解读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去年8月,浙江《教学月刊》公号刊载了当年本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中遍布“嚆矢”“孜孜矻矻”等生僻词,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泰尔等名家穿梭其中。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引经据典恰恰用对了地方。

一篇晦涩艰深的高考满分作文,把围绕高考作文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推至台前。热议的焦点是这篇作文“配不配”满分,以及高考作文有没有必要写成这样。

当我们在关注高考作文的时候,也是对高考本身的极大关注。审视国内高考的很多现象,会发现类似高考作文一样的彼此矛盾之处。一手是对高考“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全民吐槽,一手是高考改革“多重标准”公平性的全民疑虑。

恢复高考,是高考之“可为”的“可”落地的一大步。此后40多年,“可”一直被实践着,被质疑着,被坚守着。改革高考,是高考“有为”之“有”的一大步,唯有如此,才能看到更多的年少有为。

循此逻辑,高考作文的“可为”在于面向全社会。“觉醒”总是从认识自身开始,先是物理和生理的,然后延及精神。让生逢其时的我们追回觉醒年代,在如今躺平和内卷的气氛中不至于踽踽独行。

在作文题“论生逢其时”中,有一段提示语格外突出。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联想到“这,才是真正的成熟”,“这”可能比成熟本身更重要。“这”应体现文章主人公由青涩、懵懂、稚嫩到成熟的关键转折,或许是小我和大时代的一声响亮的撞击。

而高考作文的“有为”应该面向的是自己,高考作文最好的答案应是积极有为的“生活”。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命题作文的创作者,而是珍爱日常生活里的年轻人。如果写出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泰尔尚存争议,写出我心中的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泰尔岂不是更妙。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