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碧桂园“1+5+N”模式破题乡村振兴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王寅浩 网编:王巍 2021-05-27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发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的标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也为后续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全社会的力量都被调动了起来,这之中,民营企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宣布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意在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抓手,探索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年时间过去,碧桂园在取得精准扶贫累累硕果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企业供图
碧桂园乡村振兴——连樟村村貌

创造“持续性”价值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碧桂园一开始就明确了“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的定位。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碧桂园探索形成了“4 X”扶贫模式,“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在甘肃东乡、四川大凉山等地,4种扶贫模式各自因地制宜,积累下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共助力超49万人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标签,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也有了新的“任务”,作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参与者,碧桂园开始了思考。

与精准扶贫不同的是,乡村振兴更讲究“持续性”,重在有效提升被帮扶地区自身价值的创造力,也就是俗话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碧桂园的扶贫实践,重点是发挥贴近市场优势,导入企业优势资源,帮助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产业力量,碧桂园为贫困地区导入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将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提升当地自身造血能力。

为此,碧桂园秉持“两个结合”思路,帮助乡村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例如在甘肃东乡,扶持东乡羊、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三大产业发展,累计帮助销售东乡羊约45000只,链接约6000名贫困户。

另一方面,则是结合集团发展战略,落地自身产业项目。碧桂园已在12个帮扶县落地苗木农场近2000亩,通过租用土地、解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帮扶超18000贫困人口。下属现代农业公司在帮扶地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落地无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贝贝南瓜等项目。集团还创立扶贫农业品牌“碧乡”,累计帮助转化31个帮扶县优质扶贫农产品641款,销售额超2.4亿元,链接超11.8万名贫困人口。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基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走好这条道路,则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地区贫困是长期以来的“死”循环所造成的,政策纲领打开了这道口子,企业参与则是注入“活”的基因。何为“活”的基因,重点就是在于“扎根”与“成长”,搅动一潭死水。

贫困地区多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为主体,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归根结底还是当地产业落后、经济来源不足。而即便选择留下来,又缺乏经济创收的能力。为此,碧桂园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从核心出发,解决问题。

人才振兴方面,碧桂园“由上至下”重点聚焦五类人群开展各项帮扶工作。涉及为结对帮扶县选聘德高望重的“老村长”、邀请村支书和第一书记开展研学班、扶持多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挖掘就业带头人等。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三所慈善学校,以及通过捐资助学等方式帮助贫困学子,培养乡村振兴新生力量,惠及贫困学子10.33万人次。

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学,总投入已超过7亿元。截至2020年,学院累计招收高中毕业生3076人,其中贫困家庭学子2269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72人月薪过万。

“家有良田万亩,不如薄技在身”,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结合贫困劳动力意愿,因地制宜为贫困户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

从2012年至今,碧桂园就业扶贫共培训了108047人,实现就业56854人。其中,9省14县共开展了724期培训班,开展就业招聘会141场,共有42522人参加培训,其中贫困户参加培训人数16226人,共有24647人实现上岗就业,其中贫困户就业人数9597人,保守估计覆盖贫困户33600人。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不返贫、巩固胜利成果,人才振兴是关键。

探索民企参与“新路径”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这需要社会多方都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以贯之的有效衔接,继续深化脱贫攻坚的一些好措施、好办法,切实找到各自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在今年两会期间,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就带来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提案。其表示,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政府联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帮助农民稳定生产、提高产业质量效益、打通城乡流通渠道,让农民、产业与市场紧密衔接,从而实现一头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另一头助力城市居民打造品质生活。

在杨国强看来,实现乡村振兴,需推广“公司+农户”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这之中,民营企业主要扮演“能力”输入的角色,为农民提供品种、技术、培训、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并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不会返贫。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碧桂园在乡村振兴方面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了自己的布局逻辑。通过打造“乡村振兴共同体平台”,推进“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双体共促推进具有碧桂园特色的“1+5+N”乡村振兴模式。

举例来说,该集团参与结对帮扶的清远英德市连樟村,正在大力建设英德市连樟村果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连樟村果菜茶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以连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连江口、黎溪、下太等镇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水果、优质蔬菜(麻竹笋和食用菌)、生态茶叶等主导产业。

在碧桂园等热心企业的参与下,连樟村果菜茶产业园以“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大户+贫困户”的农民带动机制及农民持续增收机制。连樟村核心区农户参加产业园建设的比重达到90%,通过种苗供应、订单收购、土地合作、入园打工等多种农户带动模式,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连樟村的变化,只是碧桂园在打造乡村振兴“平台化”概念的一个缩影,核心逻辑就是串联,需要机制的创新,让内生要素真正“走出去”,这也是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

2021年,是碧桂园集团成立第29周年,对一家企业而言,二十九岁正当年。未来,碧桂园还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