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财经新闻中心 > 金融科技频道

拒收现金问题反弹 央行再出大招规范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岳品瑜 刘四红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0-12-15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为规范人民币现金收付,监管再出大招。12月15日,央行出台第18号公告称,为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保障公众使用现金的权益,打造和谐现金流通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有关要求,就规范人民币现金收付行为提出有关事项。

其中,在现金收付服务主体规范方面,公告明确,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自助服务机具厂商应执行人民币管理相关规定,优化现金服务。

具体来看,金融机构与客户面对面办理金融业务涉及现金收付及费用缴纳的,金融机构应在营业场所设置人工现金收付通道。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现金服务作为基础性业务,应充分考虑现金使用需求及存取便利性,确保现金业务网点及自助现金机具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满足公众需要;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充分考虑非现金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兼容性,做好对服务对象的提示,不得要求或诱导其他单位、个人拒收现金或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不得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无现金支付或歧视现金支付概念。

众所周知,智能化服务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持续地改变公众的生活消费方式。在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发展的同时,保障公众现金使用需求、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是央行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央行称,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问题总体得到缓解,但仍有一些商户、机构等主体对自身在现金收付中的责任和义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和偏差,或者基于成本控制、用户体验等原因,存在不愿意收取现金等现象。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现金收付环境又产生了新的影响,拒收现金问题有所反弹。

其中包括:一是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普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由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二是“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很多没有考虑现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消费及支付障碍;三是一些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歧视、排斥现金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央行综合现行商业模式、支付方式、管理要求等,发布第18号公告,旨在进一步普及现金收付规范要求,促成社会各界达成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共识,共建多元化支付条件下的现金和谐流通环境。

针对相关规范如何落实,央行称,将坚持问题导向。对于拒收现金新问题和新现象,既要关注拒收现金的基本特征,又要准确把握其在不同领域、场景的具体表现,精准定位,分类施策,确保实效。同时坚持持续整治。要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查等多种方式,开展摸底排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重点跟踪、持续整治。深入研究现金流通环境发展规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提升整治效果。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从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看,拒收人民币现金存在违法行为;同时,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突出,管理层也需要着眼长远,构建立更加友好、便利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随着此次18号公告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实施,将带动一系列金融服务软、硬件设备方面的研发、更新,未来与之相关的上下游市场发展的想象空间很大。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