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深圳40年,做对一件事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韩哲 网编:王巍 2020-08-27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已满40年,刷屏。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40年,数字不会说谎。深圳GDP,从1.69亿元增长至2.69万亿元,超过万倍。但更让人高山仰止的是,深圳站上科技之巅。

当年的一个小渔村,从代工和山寨起步,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力,在新世纪初果断“腾笼换鸟”,变成一个充满经济活力和创新潜力的城市,不仅励志,也是样板。这其中,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所享有的政策优势毋庸讳言,包括百废待兴之时在港央企的北上支援,都功不可没。但持续40年的增长,产业不断升级却始终不被“抛弃”,还是内因起主要作用。

20年前,曾有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流传很广,被看做是深圳的“盛世危言”和身份危机。事实证明,深圳没有被谁抛弃,反而成为了高科技公司和头部公司的麇集之地,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南方重镇。

对比香港,我们看得更明白。香港过度依赖服务业,制造业基本空心化。而深圳则既有金融又有高端制造,还兼有创新,构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大三角”,可谓面面俱到。

我们看到,一方面,深圳是华为、腾讯、招行、平安、万科、顺风等品牌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另一方面,深圳拥有全国最多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万亿元,仅次于北京,可谓是集团优势。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比如深圳的土地愈贵,文教偏弱,这都影响着它的竞争力,但这种向前冲的势能最为难得。

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轨迹。而深圳的产业升级之路,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到依靠服务和创新,又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面镜子。作为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和“大成之作”,深圳的成功毫无疑问就是改革开放的成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重新发现深圳40年的意义,简言之就是做对一件事:尊重市场规律。深圳的崛起,有其传奇性,但并无任何特殊之处。最简单的常识,往往蕴藏着最深厚的力量。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生在罗马。条条大路通深圳,则没有嫡庶之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没有什么户籍优越感,也不迷信计划和权力,只有在市场之手的指挥下,不认命的奋斗精神、不自觉的商业意识,以及“不怎么管”的营商环境,最终氤氲出深圳的奇迹。临时抱佛脚的尊重市场规律,一年两年容易,40年耐得住骚动,便要“封神”了。

让我们将时间指针拨回到36年前,一位老人家在目睹巨变之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0不惑。从深圳北望神州,逻辑一以贯之,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