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的硅谷,很多人都会想到北京的中关村,事实上,北京还有两个地方同样有成为“硅谷”的潜力,一个是西二旗,一个是望京,而小米出生于中关村,成长于望京,扎根于西二旗,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优势。
作为首都,北京在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方面,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温热的土壤。乘着东风,小米在十年间由一株小树苗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由一家手机企业扩张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之一,是北京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名片”。
· 以手机为核心 ·
北京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高地,运营商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的驻扎地使得北京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移动增值市场的沃土更是快速催生了北京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2010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年,小米公司应运而生。
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载体,北京是移动信息化受益最早和最多的城市之一,早在2006年,北京市区人均手机拥有数量就达到1.2至1.6部。
不过,小米成立后的第一款产品并不是手机,而是手机系统MIUI,2010年8月16日,MIUI首个内测版推出。截至今年4月,MIUI系统月活达到3.1亿人,覆盖221个国家,支持80余种语言。
在此之前,大家对智能手机的思维普遍像PC时代那样,要么是学苹果自己做一个系统,要么直接用别家的系统,MIUI的推出才让其他手机企业意识到,终端厂商不应该只是个硬件厂商,直到2014年,主流厂商才陆续开始真正去优化自家UI,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如果说MIUI的推出是基础,那么手机就是让小米一举成名的产品。2011年7月12日,小米创始团队正式亮相,宣布进军手机市场。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1正式发布后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2011年9月5日,小米正式开放网络预订,半天内预订超30万台;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机1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5分钟内30万台售完。
依稀记得,小米第一场手机发布会,当董事长雷军把1999元的价格喊出来之后,全场的欢呼声持续了很久,因为同时期的旗舰性能手机售价均在4000元以上,而小米1不仅性价比高,营销手段也很高明,这种魄力和眼界,小米算得上是独一份。
此后,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水涨船高。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公布最新的全球智能手机销售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99亿部,同比下降20.2%,多数品牌出现出货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仅小米出现小幅增长,以2781.7万部的出货量占据9.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是别人做过的没有做成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风险很大,成功的概率也很低,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给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雷军曾这样解读“创新”一词的含义。
· 强化IoT战略 ·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产品的快速发展,让物联网时代加速到来,2019年,5G网络在我国的正式商用,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而事实上,早在2009年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就制定了北京物联网发展计划,着力打造北京成世界级物联网城市,初步目标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能基本成型,产业链和产业群初步形成。
2012年,工信部正式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有这样的政策背景,小米的物联网布局比其他硬件企业要早很多。2015年,小米首次披露以手机为核心连接所有设备的IoT战略,并对外发布首款小米智能模块;2017年,在小米的首次开发者大会上,雷军发布了小米的IoT(物联网)开发者计划,开启小米IoT战略第二阶段,并宣布小米AI+IoT全面开放。
2018年,小米宣布升级AI+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核心战略,并推出了开发者激励计划,先期投入1亿元打造“小米AIoT开发者基金”,用于激励AI技能开发者、激励硬件设备厂商和AI技术公司,共同打造AI新生态。
2019年年初,小米公司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作为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同时宣布,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如今,小米的IoT平台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2019年,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达到2.35亿,同比增长55.6%;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达到2.52亿台,同比增长42.6%。
21世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已形成一个互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构建起未来智能生活的生态系统。数据显示,物联网市场规模预期在2020年前以每年16.9%的速度增长,全球物联网市场到2020年将增长至1.7万亿美元。
产经观察家丁少将表示,小米强化AI概念,一方面是贴近当前的“风口”,另一方面是在强化“技术”标签,从以手机为核心的IoT战略到AI+IoT,突出“软硬一体”,以及进一步强调平台属性。
“不过,AI+IoT是未来的技术走向,很多企业都在向这方面发展,但目前来看,大部分产品还没有打通彼此之间的连接,必须有人工智能的加入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服务,做到跨物种、跨品牌连接。”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说。
· 抢占大流量地段 ·
之后,在无硝烟的商界战场中,小米一次次地做着战略的调整,进一步的使企业增效升值。
2017年被称为新零售元年,北京作为全国首都,聚集了大批创新商业力量,也因此成为了新零售模式爆发的主要阵地之一。也在这一年,雷军宣布将在3年内开1000家店。
2017年4月8日,小米之家北京世贸天阶店开业,小米吹响了进军顶级商圈的号角;2018年7月15日开北京通州万达开业,小米之家店面形象再升级,正式进入3.0时代:首先,小米之家研发并规模使用了“格子墙”;其次,在有限的店面空间内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此外,有品产品开始渗透至门店的各个场景和角落;2018年,小米集团宣布,在全国开放小米零售体系,让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新零售建设。
北京商报记者在小米官网看到,目前北京有25家小米之家,13家小米之家专卖店。
小米之家在北京的店面一般都坐落在大流量的地段,优质的大型购物中心的核心位置,对标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选址策略,在消费者面前做最大化露出,人流利用率很高,自然坪效也高。比如三里屯太古里、世贸天阶、通州万达和五彩城等。
另外,小米之家摒弃了线下比线上价格高的消费现状,“当我们从电商升级到新零售之后,我们能用电商同样的产品,电商同样的价钱,进入到线下店。”雷军曾表示,小米能做到用做电商的成本做零售。
而北京也为小米的新零售提供了发展的沃土。丁少将指出,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率高,消费者对科技潮流产品接受度比较高,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购买能力也都比较强,拥有便捷的快递、物流体系,以及为数众多的大型商业中心,小米这样的科技企业在北京大力发展新零售,应该说有着非常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小米在北京布局了多个小米之家,对促进北京商业繁荣,丰富整个商业业态,都有帮助。
如今,北京在全国商业版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在国内消费市场社零额率先突破“一万亿”的城市,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以盒马鲜生、苏宁小店为为代表的电商新物种遍地开花,以小米为代表的硬件IoT生态专卖店也越开越多。
谈及小米之家的新零售秘诀,雷军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有没有能力做出爆品。“爆品意味着流量,意味着口碑,意味着销售额和效率。如果你不是爆品,消费者可能根本关注不到你。首先是合适的产品组合,其次是设计升级,要做出高颜值的产品,还有一点就是高性价比”。
北京商报记者 石飞月文并摄
【对话企业家】
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
疫情加快线上线下融合速度
北京商报:今年疫情对小米手机的销售渠道有哪些影响?
卢伟冰:我们的确看到疫情对全球手机市场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按照原来的预计,全球的手机市场今年大约在14亿部左右。目前来看,可能这个规模会到12点几亿,可能不到13亿。
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地方政府实行了比较严格的管制,我们线下门店开业率只有10%—20%才会开业,那段时间线下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电商整体来讲没有太大的影响,并且略有上涨,主要原因是大家有需求,中国的物流也很给力,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物流体系还是在运转的。
北京商报:目前国内的小米之家已经全面恢复营业,但是海外仍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您预测今年的海外业务会出现什么变化?
卢伟冰:关于海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每个国家对疫情的掌控程度,只要政府高度重视,疫情就会变得可控。大家都经历了我们从春节到现在的整个过程,对这个我自己还是偏乐观的,这是第一。第二,在中国市场上我们看到手机是一个非常刚需的产品,我相信手机在其他市场上的刚需性跟中国非常类似,所以整体来讲,疫情之下手机这个品类没有那么悲观。
北京商报:疫情对小米新零售有什么影响?
卢伟冰:这次疫情加快了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速度,我们的小米之家在疫情期间很快推出了门店购,以前小米网是小米网,小米之家是小米之家,我们很快把小米网和小米之家打通,大家可以通过小米网下单,然后由小米之家门店进行派送,这个业务一上线,我觉得非常非常火爆。
我们认为小米未来整个业务的拓展一定要本着新零售、AI、云服务、大数据作为背后支撑,来实现新零售的升级。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