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要闻中心 > 政经频道

专家解读北京财政成绩单:变压力为动力,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吕银玲 网编:陶凤 2020-07-30

7月29日,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从2019年“四本预算”的总体执行情况、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财政收支运行特点、2020年下半年财政部门保障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准备与举措等方面,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关于北京市2019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和《关于北京市202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了汇报。

针对北京财政成绩单,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员童伟;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姜爱华进行了专家解读。

2019-2020年是北京市财政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童伟

从长期来看,2019-2020年可算是北京市财政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与转折期。在此之前,北京市财政处于快速成长与发展壮大时期,2009-2018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27亿元增长到5786亿元,年平均增长12.5%,累计增长185.4%,年均增长速度及累计增长幅度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分别为11.4%和167.6%)。但随着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新版《北京市城市发展总规》的颁布与实施,经济上的北京已渐行渐远,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上的首都不断确立。伴随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的这一显著转变,北京市财政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北京市财政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模式、新的阶段与新的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速也随之不断放缓,2019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基本与上年持平,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叠加影响下,北京市财政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11%。

在财政收入增速收缩的同时,北京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却在不断加重,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备战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需要大量财力支撑;另一方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也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财政支出需求的不断膨胀、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的日渐压缩,形成财政收支刚性缺口,使北京市财政面临空前的发展压力。

在如此巨大的财政收支压力之下,北京市财政科学、合理、审慎地确立财政改革方向、明确财政改革任务、细化财政改革政策,变压力为动力,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以优化支出结构,对冲“三保”压力,以提升预算绩效,对冲减收影响,以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姜爱华

2020年,在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多重因素持续影响之下又叠加了疫情冲击,各级财政面临“大考”。北京市财政统筹支持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财政政策积极有为、温暖有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经营困难、疫情减收影响以及基层“三保压力”,北京市财政综合运用地方债券、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加大统筹调控力度,增强政策合力,有效发挥了财政在经济恢复、疫情防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支出安排上,优先保障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等重点项目资金需求,设立疫情防控资金池,开通疫情防控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和疫情防控。北京市财政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平时”润物无声,“战时”温暖有力。

创新事前绩效评估和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童伟

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北京市不断深入推进全成本绩效管理,地面公交运营补贴、农村污水处理等27个项目压降支出成本8.6%,同时,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向行政运行、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拓展,通过实施公用事业领域三年成本控制行动计划,累计节约资金150.7亿元,所节约资金全部调整用于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为北京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与保障。

2010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事前绩效评估模式,将重大政策及民生项目纳入事前绩效评估范围,严把入门关,防止“拍脑袋决策”,从源头上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助推“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2018年,继续加大事前绩效评估力度,要求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全部纳入事前绩效评估范围,评估结果作为立项和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

北京市先后就“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问责”“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发布政策文件20余项,对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权威性,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姜爱华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新事前绩效评估和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在今年财政收入减收的背景下,加强绩效管理尤为重要。

北京市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行到底,在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改革广度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改革的覆盖面,上半年继续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向重点领域拓展,下半年将向行政运行、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拓展;在改革深度上,除了加大事前绩效评估以及预算单位自评工作力度外,在支出定额标准、支出政策评估以及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和目标管理等方面持续推进。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在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上的决心、信心和大思路。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