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高考“附加题”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0-07-06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但高考没有变。

2020年全国高考将于本周二正式开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集体性活动,更是对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重大考验。而以舞弊、替考为代表的社会事件,一度让特殊时刻里的高考五味杂陈。

高考,是个巨大的磁场。吸附的不仅有优胜劣汰的教育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社会话题。这些命题彼此交错,一次次成为舆论的漩涡。

漩涡里有衡水毛坦厂一样的“高考工厂”,它们的存在早已见怪不怪,学习与考试这条计算精准的流水线依然哗哗作响。还有新近的仝卓、高天鹤、苟晶们,他们是自我视角里狭隘的“受益者”“受害者”,又是大众视角下复杂的矛盾体,一边被讨伐一边被撕裂。

衡水和毛坦厂没有对错,仝卓和苟晶们也不单纯。表面看,他们是高考留下的附加题,其实也是必答题。暗箱不破,假面不摘,高考的真面目只会更加模糊。揭开盖子,挖出暗链,才能让你同情或讨厌的苟晶不再出现,才能帮助更多可能遭遇不公的人走出不幸。

40多年前恢复的高考,曾被很多人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40多年过去了,高考依然是时代的热词,变得麻木,也变得清醒。社会对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早有共识。以成绩为基础进行选拔和升学不能说明一切,但成绩的真实和有效,务必得到不惜一切的捍卫。

改革,应是最好的反思。纠偏过度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高考轻装上阵是改革的思路,但不是一蹴而就的操作手册。扭转唯分数论,更深层的问题,来自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和分配失衡。

国情复杂,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这是启动所有改革都应统筹考量的基本现实,简而言之,物质条件不匹配,改革不能贸然拔苗助长。即使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北上广,依然弥漫着教育焦虑。在教育生态的顶端,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和资源鸿沟,牛娃世界里的比拼可能来得更加激烈。

时至今日,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应试教育反思,这些年在多地高考招生的改革中都有反馈。区域性、试点性的改革探索也从未停止。而相较于各地高考改革对考试形式的改变,以招生体制的变革为突破口,撬动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值得期待。直到今天,全社会没有丢弃的对高考的守候,依然来自于个体发掘自我的绝大机缘。每个人才智和努力生长都有突破限制的可能。

或迷惘,或遗憾;或释怀,或发光。愿天下少年,闭上眼睛,也能看到彼岸。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