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杂志情缘 | 黄志强:化作春泥更护花

——祝贺《中外企业文化》创刊25周年

出处: 作者: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0-06-10

黄志强

黄志强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原副主编

岁月流转,如白驹过隙,到2020年5月《中外企业文化》创刊25周年了。二十多年来,有不少报刊杂志虽惨淡经营,却难免落得掉队,直至销声匿迹的命运。市场总是残酷的。而在同一环境中的《中外企业文化》,何以能顽强地生存发展至今呢?

贴近企业,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反观《中外企业文化》的历史不难发现,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是其鲜明的办刊宗旨,而始终恪守这个宗旨,则是其赢得企业青睐,实现社会价值,进而行稳致远的根本。

遥想创刊伊始,杂志社全体同仁既满怀豪情,又悬着一颗心。社会尤其是企业给刚刚问世的《中外企业文化》打多少分,对杂志人和杂志本身而言,都是一个严肃的大考。但让大家欣慰的是,在《中外企业文化》创刊号发行不久,我们就陆续收到、听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而订阅量的接连攀升更是有力的说明。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办好杂志的信心更足了。由此,我们也得到了一个启示,《中外企业文化》只有牢牢扎根于企业,努力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不断为自己拓宽生存的空间。

记得全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之初,各地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重视,逐步走上了正轨,并开始着手提炼企业理念、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还有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还非常粗浅,甚至有人说,企业文化无非就是唱唱歌、跳跳舞之类的活动,对企业没什么大用。这些企业的文化建设徘徊不前,毫无起色。鉴于此,《中外企业文化》加大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的介绍和企业文化建设典型案例的报道,以昭示企业:企业文化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论,它绝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而是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是企业经营改革,做大做强的动力之源;当然,那些落后的企业文化,也一定是企业发展的反作用力。同时,我们还从企业文化理论的“A、B、C”做起,一期接一期地介绍企业文化的理论、流派,介绍企业文化的名词概念。好多企业后来向我们反映,从对企业文化知识的一张白纸,到自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外企业文化》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提高了认识。我想,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吧?

还记得中国“入世”之前,好多企业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中外企业文化》就连续推出了“入世在即,企业准备好了吗?”的专题,深入宣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是中国发展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必然。作为经济建设排头兵的企业,要充分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迅速提高企业全员对“入世”意义的认识,激发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为“入世”做好准备。

版面1

当“东航事件”在社会上沸沸扬扬时,我们的“东航事件的文化剖析”专题,对东航事件进行了透彻剖析。读者反映,《中外企业文化》对东航事件的认知,别开生面,鞭辟入里,让大家清晰看到了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或缺失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他山之石”的教训中得到启示。

教训在于迷航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对《中外企业文化》的宗旨有了更深、更新的认知。于是,我们把它提炼为“为企业发展服务,与企业发展同行”的14字宗旨,并题在每一期的杂志上,时刻激励着杂志社全体同仁,以使命必达的责任担当,将《中外企业文化》宗旨贯彻落实在杂志社的采编、设计、培训、征订等各项工作中。

现在,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萎缩,中国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困难,如供应链断供、订单减少、市场萎缩、进出口减缓等。面对严峻形势,企业怎么办?这又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人们常说,危难之中方显出英雄本色。倘若现在,《中外企业文化》能与企业同频共振,共克时艰,抓住企业当前的急迫问题,努力探索企业文化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的路径,及时发现和推广企业复工复产中的先进典型,帮助企业增强信心,化危为机,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改革这篇文章,《中外企业文化》,就会一如既往地受到企业的欢迎。

由此可见,贴近企业实际,真诚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是《中外企业文化》永远不变的宗旨,是《中外企业文化》安身立命永续发展的基石。

努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以中外企业文化冠名,集中外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在创刊时全国独此一家。之后虽然也出现许多涉及企业文化的报刊,但《中外企业文化》在广大企业心目中的位置始终不可动摇。这使《中外企业文化》实现差异化发展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实践中也确实在差异化上有所探索,有所成就,但也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实践证明,媒体和企业一样,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青睐,赢得更大市场份额,就要在差异化上下功夫。但同质化是目前媒体的一个通病,很要命。一旦出现个热点,各家媒体蜂拥而上。一般而言这也没错,既然是热点,那就会引起众人的关注。但问题是对热点的关注,常常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炒冷饭,吃别人嚼过的馍。虽然热闹,但等热点退潮后,人们会发现真正留下有建树、有价值、发人深思的东西不多。为什么?因为在对热点的追踪报道中多数媒体缺失差异化,缺失个性化。如果一个媒体被同质化裹胁着,总是做个被动的跟跑者,它早早晩晩要被社会淘汰。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节目、兰州的《读者》杂志,广州的《南方周末》报纸,之所以多年来深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都是差异化使然。其实,市场空间永远是广阔的,但只有具备特色的产品,才能立足于此。如果摆脱不了同质化的魔咒,最终会被带上一条不归之路。

在互联网时代,像《中外企业文化》这样的传统媒体,与广播电视和自媒体相比,肯定的是弱势群体。面对社会快速出现的新闻和热点,纸质媒体的反应常常慢半拍,甚至更长,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的社会价值,只要它们的差异化搞得好,同样会出类拔萃,令社会刮目相看。一般而言,受众的差异性带来了市场的差异化和细分,受众的喜好变化,也给媒体的市场定位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正因如此,它为有志、有心者了预留了充分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中外企业文化》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也恰恰是它施展差异化的切入点。于同质化中实现差异化,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面对受众群体的选择,中标者手中一定必然握有“撒手锏”。可见,通过差异化,彰显自己的鲜明特色,这是生存的保障,更是发展的本领。记得以前我们在做选题时经常强调,要注意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不能囿于社会已有的关注点,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要从独特视角去寻找新的切入点。这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大都是与众不同,别开生面,更易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企业乃至社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也更大。

未标题-9

做好差异化就是提升《中外企业文化》竞争优势。但差异化体现在杂志工作的方方面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考验着杂志人的道德修为、职业嗅觉和审美能力;考验着杂志人的战略眼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创刊以来,《中外企业文化》竭诚服务于企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赢得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愿它的路越走越宽广!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