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不设增长目标的“目标”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0-05-25

“今年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在5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

有人担忧,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会变得迷茫。事实上,总理已经回应了这种担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不设立经济增速目标,但围绕“六稳”“六保”,设立了具体的民生目标和改革目标。

宁吉喆也解释,这次没有提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经济增长不重要。要看到无论是保民生、保就业,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因此,虽然没有直接提GDP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每隔一段时间,适当调低GDP增长目标,甚至取消经济增长目标的声音就会出来。疫情之后,随着各种不确定性增加,这样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支持者认为,考虑到人口、资源、投资放缓等因素,中国潜在的增速正在逐渐放缓。中国经济必须走向结构调整,别无选择。这一调整不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也会在市场压力下发生。

与其被动,不如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增长和提出具体增长目标的风险较大,在此情况下,如果还是强调数字指标,改革很可能被迫让位增长。随之而来的加杠杆和投资,将与当下中国经济迫切需要的去杠杆、去产能相悖。

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提质的长期目标,正是调低和取消GDP增长目标的好时机,也是纠偏地方政府不惜一切“硬”增长的关键时刻。增长的数字指标之下,各级政府惯性操作,经常带来产能过剩、地方债隐性风险等诸多后遗症,最终都将延误经济转型。

宏观政策如何兼顾增长与改革,向来存在不小的争议。但近年来,经济增长从约束性指标变为预期性指标已自上而下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来自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期结束,这是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也来自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不能再单纯投资、外贸和传统消费,而是转向技术与创新、思想和理念。

何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其实是为国民经济挤出水分,提升效益和强化质量,预留时间、创造空间。让复工复产有条不紊地推进,让政策对路、企业纾困等措施有效落地,不动辄盲目投资,对改革不轻易知难而退。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的“目标”还是发展,更大力度地推进供给侧改革、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