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疫情下的大消费报告丨转机篇:自助者“天”助

出处: 作者:杨月涵 网编:张兰 2020-03-27

危机·转机·生机

  疫情下的大消费报告

疫情自全面爆发已历时两月,服务业和产业链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餐饮、旅游、娱乐、房车等消费告急,继而因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不畅,压力正转移到制造业。

微信图片_20200327093337

野渡无人舟自横。疫情之下,大消费企业纷纷自救和互助,并寻求政策纾困。企业还在咬牙坚持,并不乐观,唯有疫情结束,才能迎来釜底抽薪。

沉舟侧畔千帆过。疫情之下,市场格局正在重构,消费偏好正在重塑,宅经济发达,云经济发力,数字化浪潮开始发轫,于一片萧索之中,另显勃勃生机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我们热切期盼的一天。危机,首先是痛苦和损失,但危机也是创新和改革的窗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随着复工复产箭已扣弦,北京商报在持续两个月的“战疫·绸缪稳增长”的报道中,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样本中,将关注转向疫情之下的经济生机,力图呈现消费市场受到冲击、经受历练并寻找生机的全景过程。

【转机篇】沉舟侧畔千帆过

自助者“天”助

危机之中,暗藏转机。特殊时期,各谋出路。有的企业及时止损停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企业大方共享大胆跨界,积极创新开辟第二战场。行业之间报团取暖、打通供应链,一场疫情下的经济保卫战如火如荼。

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企业自强,政策纾困,拧成一股绳。疫情暴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针对企业的困难和诉求,政策助力以降成本和稳就业为主线,帮助企业回补和维系现金流,稳企稳岗保就业。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3月23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而在经济的第二战场,企业在疫情之下纷纷自救和互助,并寻求政策纾困。不同方向的试错,有可能推开一道“窄门”。当商业故事有了新脚本,经营模式有了新思路,危中之“机”,留给了有准备的人。

企业自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消费按下“暂停键”,迫于生存压力的企业却不能无动于衷。自今年1月疫情暴发以来,很多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几乎陷入停滞,“隔离”冻住了餐饮、旅游、娱乐等熟悉的日常需求,让置身其中的多个行业遭遇当头一棒。企业逐渐清醒并意识到,疫情总会过去,活下去才有未来。在此背景之下,各路企业逆流而上,一边全力止损一边大胆创新自救,宛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节流止损:休克疗法与高管降薪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大考,不少企业选择“来日方长”。

疫情突然暴发,如何最大限度地止损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因此,闭店抽身成了不少小微企业的首要选择。“休克疗法”有其自身逻辑,对小微企业而言,与其将有限的现金流耗费在房租、员工工资等方面,跟不确定的疫情做长时间的拉锯战,倒不如果断闭店及时止损,避免过度消耗。

疫情期间,以餐饮、KTV为代表性的企业大多抽身。其中,小微企业因为自身的灵活性关起来更加容易,降成本效果明显。但对于一些大型乃至中型企业来说,闭店就不那么容易了,只能尽最大努力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以降薪裁员降本增效最为普遍。

3月9日,国内旅游业龙头企业携程集团CEO孙洁发布员工内部信称,从本月开始,她和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开始0薪,同时公司高管层也提出自愿降薪,最低半薪,直至行业恢复;其他员工暂缓涨薪;服务部一线员工可正常调涨薪资。

转战线上:探索数字化转型

节流与开源往往并存。

疫情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线下消费几乎被瞬间暂停,传统产业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但与此对应,以跨界融合、开放共享、高成长低成本为特征的线上经济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劲和潜力,直播带货逐渐成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重要枢纽。

3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透露,从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下滑比较多,但是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仍实现了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同比还提高了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的生产指数也增长了3.8%。

数据显示,在被称为“疫情下的双11”的天猫“38女王节”期间,淘宝直播带动的销量同比大涨264%,最高的一天带动成交量增长了650%。

直播热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最近几年,不少企业已经有意在宣传中加入“数字化”的包装,如今疫情突发,再次倒逼企业进一步拥抱数字化——在线教育独树一帜,“云旅游”打开群众新世界大门。飞猪平台数据显示,进入到3月,云旅游的直播场次和观看量都出现三位数的环比增长,单场最高观看量达到800多万。此外,线上生鲜在疫情中强势崛起,互联网医疗逆流而上。

开发周边:餐馆变身社区“菜篮子”

比起线上探索,也有不少企业就地“变身”。

这些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通过解决群众关切,很可能在疫情阻击战中另寻出路。例如生鲜蔬菜、米面粮油等生活必要品成了打赢防疫战的重要保障,为此,许多餐馆通过设置便民菜摊、蔬菜线上外卖等多种形式助力蔬菜供应,成了市民家门口的便民“菜篮子”。

便民“菜篮子”的意义是两方面的。一来餐饮企业面临停摆,大量食材积压,变身“菜篮子”既能有效止损,也方便了周边社区居民。而对附近居民来说,购物便利之外,还存在人员流动量少,交叉感染可能性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举两得。

如今,疫情逐渐出现好转,最初的“菜篮子”略显过时,但这种模式却为企业开辟新业态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诞生于疫情期间的“菜篮子”也可能会在逐步迭代中酝酿新的生机。

以眉州东坡菜站为例,据了解,该菜站本是为解决春节团圆饭大量退餐导致的新鲜食材库存压力,在店内的零售区域和一些社区门口临时支起来的便民平价菜站,但随后该菜站随形势迅速更迭。2月11日,眉州东坡菜站小程序正式线上,2月24日,眉州东坡菜站在北京物美通州梨园店、昌平西关店、玉蜓桥店和新街口店开设店中店。

跨界“抗疫”:“比亚迪们”的口罩策略

看准需求缺口,本行之外,诸多企业纷纷转行。

疫情突袭之下,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瞬间告急,复工复产的临近进一步加剧了防护物资的紧缺。2月初,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另辟蹊径”生产口罩。3月中旬,比亚迪宣布,目前比亚迪口罩日产能可达500万只,成为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商。

比亚迪产口罩、捐口罩的行为背后,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但对比亚迪来说,此举还带来另一层面的收获,即比广告效果更为直接且明显的企业口碑,而这也可以算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企业自救。

如今中国疫情出现好转,海外疫情大举爆发,医疗用品短缺将是全球性问题,口罩也很可能成为国家出口欧美等国的重要战略资源,据了解,以日产500万只口罩计算,这一项业务能够让比亚迪“月入过亿”。

此外,平日做皮鞋、服装、家纺的企业也纷纷转产口罩、防护服,为全社会提供防疫物资保障。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28日,经营范围涉及医疗器械、口罩等防护用品企业增速可观,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企业新增量超3万家,消毒产品次之。

十只筷子抱成团

特殊时期,企业需要的不仅有自救,还需要抱团取暖。目前中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疫情的影响通常会顺此蔓延,当疫情开始逐步稳定,如果上下游企业不能及时复工,相应地产品的供应链也就无法畅通运转,这时候单个企业的复工就会多少显得有些徒劳,抱团取暖成了企业自救成功的下一步必经之路。

共享平台&员工:“闲得慌”牵手“用工荒”

疫情期间,一度进入寒冬的共享经济热了起来。

共享平台、共享员工逆势突围。2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超市公开宣布接纳云海肴、青年餐厅(北京)的员工到盒马各地门店工作,并喊话其他餐饮企业,发出招工令。短短几天,这种“共享员工”模式开始延展,沃尔玛、京东、苏宁物流、物美、58同城、联想等企业相继跟进。

共享模式兴起的背后,是疫情期间一对突出矛盾的互补。以共享员工为例,一方面,餐饮等企业生意惨淡,因不能正常经营从而出现人力冗余现象。另一方面,“宅家”需求迫使生鲜电商的配送业务呈现爆炸式增长,线下零售行业也因需求的增加而出现活多人少的情况,于是,当以西贝为代表的传统餐饮企业“闲得慌”遇上以盒马为代表的生鲜电商“用工荒”时,“共享员工”模式的优势便再度凸显。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仅盒马就通过“共享员工”模式,接纳了来自西贝、温莎KTV、大众出行等40多家企业、超过5000名“共享员工”加入盒马用工队伍,降低了企业成本压力,保障企业员工在疫情期间的稳定收入,同时也让盒马缓解了人力稀缺的挑战。

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互联网+”和平台经济是就业的重要支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会议决定,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就业保障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线上服务。

打通产业链:帮扶上下游

共享模式更多适用于横向互补,强调的是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纵向互补则要更多依赖打通产业链。

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上下游之间唇齿相依。以汽车产业为例,该供应链是一个包含各类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销售商等多个主体的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主体是零部件等物料供应体系。一辆汽车的生产涉及上万个零件,物料也早已形成了全球化的采购,一旦上游的个别或部分供应商停摆,汽车生产的整条供应链就可能出现断链危机。

共享模式不再适用,供应链方面的协同就成了企业抱团取暖的重要方式。近日,上汽通用五菱就拿出150亿元用于支付供应商货款,并承诺比双方合同规定付款时间提前1个月支付,以缓解供应商现金流压力,同时组织生产1000万只“五菱牌”防疫口罩,用于支持供应商、经销商一线员工复工复产,帮扶产业链伙伴渡难关。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上汽通用五菱针对产业链伙伴当前的需求痛点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对广大汽车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来说是“及时雨”和“强心剂”。

政府纾困

企业自救,政策护航,两者同心,其利断金。

疫情发生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中央各部委,再到地方政府,针对其企业的集中诉求,接连密集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回补和维系现金流,以稳定就业岗位,稳住经济发展大局。

按照时间顺序看,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了三批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税费政策:

第一批政策主要聚焦疫情防控工作,既注重直接支持医疗救治工作,又注重支持相关保障物资的生产和运输,还注重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资助和支持疫情防控。

第二批政策主要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征基本医疗保险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强其复工复产信心。

第三批政策主要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单位参保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个体工商户,为个体工商户减免物业租金的出租方给予税费优惠,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助其渡过难关。

而从具体解决问题的角度看,截至目前,出台的系列政策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租金、水电暖费、行政性事业费等各类收费直接减免。二是维系企业资金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三是大力稳企稳岗,免征缓征社保费,减免增值税。

降成本:解决企业当务之急

疫情影响之下,降成本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薪资及经营压力之下,企业收入出现大幅下降,现金流极度紧缺,纵是企业采取系列自救或者行业抱团,也只能是权宜之计。因此,国家“有形的手”开始发挥作用,政策连推的减税降费系列措施在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和压力。

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曾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六方面20条帮扶举措。其中提到,工信部门将推动有关单位对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水、用气,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缓缴期间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本月早些时候,海关总署从减免滞报金和滞纳金、关税保证保险及加工贸易核销、结转、内销等业务延期四个方面,进一步降低进出口环节通关成本,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外贸稳增长。

统计局消息称,近期针对疫情出台的减税降费、金融服务、租金减免、稳岗就业补助,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渡难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将有效纾解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困难,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步伐,预计3月份我国采购经理指数将会改善。

资金链:金融领域率先发力

现金流是疫情下企业遇到的最严重的难题,基于此,政策端最早发力于金融领域。

截至3月23日,中国央行此前推出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已超过5000家,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超过2000亿元。新增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目前也已累计发放优惠贷款逾1300亿元。

疫情影响初期,政策发力为给企业“借钱”,让企业先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但“借钱”并非长久之策,在整个产业链的背景之下,救企业的目的是让企业的资金链进行运转,让国民经济动起来才是关键。只有当全产业链上的企业均恢复正常运作,这种“借钱”才能转化成动力,中小微企业仍“复工难复产”、“复产难达产”的问题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3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分区分级实施精准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此外,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给予合理信用额度。

保就业:稳就业就必须稳企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疫情对就业的冲击显而易见,而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企业。

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2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2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2月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疫情影响,用工需求有所减少,从而造成就业人数下降。

企业受困于紧张的资金流,往往无奈采取停工、裁员、降薪等手段自救。因此,一项迫切的任务是稳就业,而稳就业就必须稳企业。在后期出台的政策中,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费,返还失业保险金、援企稳岗等补贴,成为减轻企业的负担的重要支点。

2月18日召开的国常会确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使企业恢复生产后有一个缓冲期。除湖北外各省份,从2月到6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上述三项费用,从2月到4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湖北省从2月到6月可对各类参保企业实行免征。同时,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

一周后,国务院再次作出部署,决定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征湖北省境内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其他地区征收率由3%降至1%。二是个体工商户按单位参保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照中小微企业享受减免政策。

截至目前,各地均对社保减免政策进行了细化。以北京为例,针对中小微企业(包括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特殊类型单位2月至6月三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将全部免征,个人缴费部分不免。针对大型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的2月至4月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均减半征收。政策将惠及全部参保单位(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预计全年将减负500多亿元。

稳消费: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

疫情防控出现积极向好变化,让消费热起来才能让经济活起来。

随着疫情在美欧等地的大范围蔓延,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快扩大、稳住内需市场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在内需市场中,住宿餐饮、旅游、文体娱乐、交通等行业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几个行业。

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19条促消费硬举措;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再度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并联合27个部门和单位开展30项具体行动。

6天之内,20多个部门两度联合发文,含义不言而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月4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3月16日,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表示,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左右协同发力。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推进复产复工、恢复营业的主体责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抓紧取消过度管控的做法和规定,尽快让消费热起来、让经济活起来。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充分发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与有关部门一道,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消费工作:第一,全力保障吃穿用基本消费。第二,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升级消费。第三,重振文旅和餐饮消费。第四,扩容提质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第五,全面推广健康消费。第六,着力释放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