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频道

旷视成立AI治理研究院 回溯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

作者:魏蔚 网编:产经中心 2020-01-08

北京商报讯(记者 魏蔚)1月8日,旷视宣布,成立AI治理研究院,旨在就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共性问题与社会各界广泛沟通、与专家学者们展开研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当天,旷视回溯了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包括“变脸App火爆,引发用户隐私争议”等。

近年来,随着AI开始加速产业化的同时,也在数据使用、隐私保护等方面带来新的问题。一些并无先例可循的人与人工智能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担忧和质疑之声愈演愈烈,尽快探讨出一种可预期的、可被约束的、行为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成为了近人工智能时代的首要命题。

基于此,旷视成立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期望各界对AI事件有理性的关注,并要针对事件背后问题做深度的研究,通过社会各界建设性的讨论,才能最终将AI向善这件事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据了解,旷视在2019 年7 月已经推出《人工智能应用准则》,从正当性、人的监督等六个维度,对人工智能正确有序发展作出明确规范,并于同年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旨在与社会各界共同商讨,促进AI良性、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显著的帮助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但正如历史上每一次颠覆性技术一样,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隐私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为此,旷视总结了全球较有代表性的十大AI治理事件,希望通过这些事件来探讨背后折射的深层次问题。

十大AI治理事件包括欧盟专利局拒绝AI发明的专利申请;智能音箱建议人类使用者自杀;声称可检测脑电波的智能头环遭质疑;美国加州禁止执法机构在执法记录仪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变脸App瞬间火爆,但引发用户隐私争议;动物园未经许可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被起诉;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失灵造成交通事故;人工智能写作软件可批量编写假新闻;AI算法识别同性恋准确率超过人类惹争议;AI将淘汰大量重复性劳动职业。

针对文中提及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事件,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智源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曾毅认为,基于实际行动提升人工智能服务方和应用方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更广泛的造福于人类的前提。而对于AI换脸应用引发的隐私争议,曾毅表示,工信部在4天内对相关企业的约谈,要求自查整改并取得及时与积极的成效,是中国人工智能敏捷治理的典型案例。

旷视回溯的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仅仅是AI治理亟待解决所呈现的现象,现象的背后,关系到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律、权力与责任、发展与平等、隐私与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以下为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完整版:

1.欧盟专利局拒绝AI发明的专利申请

2020年1月, 在英国萨里大学组织的一个多学科研究项目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DABUS的AI。在研究过程中,DABUS开创性提出了两个独特而有用的想法。

在研究人员替DABUS申报专利成果时,遭到了欧盟专利局的驳回,理由是欧盟专利申请中指定的发明者必须是人,而不是机器。萨里大学研究人员强烈反对这一决定,他们认为因没有人类发明者而拒绝将所有权授予发明者,将成为阻碍“人类取得伟大成果的新时代”的重大障碍。”

2.智能音箱建议人类使用者自杀

2019年,英格兰唐卡斯特29岁护理人员丹妮·莫瑞特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决定借助某国外智能音箱查询一些关于心脏的问题,而智能语音助手给出的答案是:“心跳是人体最糟糕的过程。人活着就是在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人口会过剩的,这对地球是件坏事,所以心跳不好,为了更好,请确保刀能够捅进你的心脏。”

事情发生后,智能音箱开发者做出回应:“设备可能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编辑的维基百科上下载与心脏相关的恶性文章,并导致了此结果”。丹妮·莫瑞经过搜索认为没有此类文章,同时智能语音助手也发出过瘆人的笑声,并拒听用户指令。

3.声称可检测脑电波的智能头环遭质疑

2019年11月,浙江一小学戴监控头环的视频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议。这些头环宣称可以记录孩子们上课时的专注程度,生成数据与分数发送给老师和家长。

对此,头环开发者回复,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报道中提到的“打分”,是班级平均专注力数值,而非网友猜测的每个学生专注力数值。但有不少网友认为此头环是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股”,会让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担忧是否涉及侵犯未成年人隐私。

4.美国加州禁止执法机构在执法记录仪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2019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一项为期三年的议案,禁止州和地方执法机构在执法记录仪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如果州长加文·纽森签字通过,议案将于2020年生效成为法律。

该议案若生效,将使加州成为美国禁止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最大的州。包括俄勒冈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在内的一些州也有类似的禁令。不过,也有执法团体反对该议案,他们认为面部识别技术在追踪嫌疑人以及寻找失踪儿童等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州警察局长协会表示,该技术仅用于缩小嫌疑人范围,而不是自动决定逮捕谁。

5.变脸App瞬间火爆,但引发用户隐私争议

2019年8月,一款AI换脸软件在社交媒体刷屏,用户只需要一张正脸照就可以将视频中的人物替换为自己的脸。一经面世,便存在着颇多争议点。在用户协议上,存有很多陷阱,比如提到使用者的肖像权为“全球范围内免费、不可撤、永久可转授权”。而如果侵权了明星肖像,若对方提告,则最后责任都在用户。

2019年11月底,国家网信办、文旅部和广电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利用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的虚假图像、音视频生成技术制作、发布、传播谣言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辟谣措施”等针对换脸技术的新规定。

6.动物园未经许可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被起诉

2019年,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支付了年卡卡费1360元。合同中承诺,持卡者可在该卡有效期一年内通过同时验证年卡及指纹入园,可在该年度不限次数畅游。

同年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通过短信的方式告知郭兵“园区年卡系统已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已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同时也无法办理退费”。郭兵认为,人脸识别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协商无果后,郭兵于2019年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目前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7.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失灵造成交通事故

2019年3月,50岁的杰里米·贝伦·班纳驾驶电动车以每小时109公里的速度与一辆牵引拖车相撞而身亡,当时他正在使用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已经不是自动驾驶系统引发的第一起交通事故。虽然自动驾驶厂商曾多次表示,自动驾驶系统是为了辅助司机,他们必须时刻注意并准备好接管车辆。但许多车主在选择购买车时,是看中其宣传具备的“自动驾驶”功能。在最新的审判中,厂商被免责,但他们仍旧修改了“自动驾驶”的宣传策略。

8.人工智能写作软件可批量编写假新闻

2019年2月15日,AI研究机构OpenAI展示了一款软件,只需要给软件提供一些信息,它就能编写逼真的假新闻。有人怀疑,在虚假信息正在蔓延并威胁全球科技产业的背景下,一个擅长制造假新闻的AI工具很难不被声讨。OpenAI如果所托非人,将很可能成为影响选民意愿的政治工具。

9.AI算法识别同性恋准确率超过人类惹争议

2017年,斯坦福大学一项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研究基于超过3.5万张美国交友网站上男女的头像图片训练,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使用大量数据让计算机学会识别人们的性取向。

该项研究的争议点在于,一旦这种技术推广开来,夫妻一方会使用这种技术来调查自己是否被欺骗,青少年使用这种算法来识别自己的同龄人,而在针对某些特定群体的识别引发的争议则更难以想象。

10.AI将淘汰大量重复性劳动职业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发布了关于未来最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的365种职业。研究表示,在这365种职业中,最有可能被淘汰的就是电话推销员,像这样重复的工作更适合机器人来做,机器人并不会感到疲惫,烦躁。其次是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等等,这些都是以服务为主,像这些行业无需技术,都是只要经过训练就能轻易被掌握的技能。

也有学者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纵观历史,科技的影响一直如此。人类的工作方式变了又变,并没有永久地摧毁劳动力市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