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文创频道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2022年底前竣工

作者:胡晓钰 网编:肖玮 2020-01-07

1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了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承军披露了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及配套共享设施建设最新进展等。据了解,三大文化项目包括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业界专家指出,三大文化建筑项目补充了区域原有公共设施的短板,也将为城市副中心带来更多的文化产业新机遇。

打破行政功能单调结构

即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开园的“城市绿心”被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具特色的“有生命力的地标”。据王承军介绍,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的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项目,已于2019年10月28日实现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土护降施工。计划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副中心剧院是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剧院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同时可容纳观众4400人。副中心图书馆为“书山智库”,又名“森林书苑”,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

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首都博物馆(东馆),则是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古韵风帆”,又名“运河之舟”,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博物馆(东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每日可接待6000人次。

“三大文化建筑项目平衡了副中心核心区的产业结构,而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体现在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中。”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喜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弥补公共文化设施缺失短板

据不完全统计,除本次披露进展的三大文化建筑外,通州区此前已建有博物馆约10处,除了通州区博物馆之外,其余多为小型私立博物馆。在剧院与图书馆方面,通州区已建有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通州区图书馆等设施。

在业界专家看来,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将对通州区内的文化设施形成有力补充。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指出:“此前,通州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体规模相对来说并不算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也指出,城市副中心地标性的文化建筑将弥补原有基础设施的不足,并且为通州区文化产业端的发展带来相应的支撑。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通州区内较知名的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建设中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台湖演艺小镇,以及宋庄艺术区等。沈望舒指出,三大文化建筑的打造,有助于城市副中心及其周边形成均衡发展的格局。“公共文化设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娱乐产业项目可以优势互补,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由此创造更多的产业机遇、就业机会等等,也有通州区益于全域旅游市场的加速完善。”

释放运河文化多重活力

目前,距离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的竣工期还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未来这三大建筑释放的产业机遇,不少专家都提到了“夜经济”这个最近在多个行业内蹿红的关键词。

在陈喜波看来,未来副中心的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也可活用夜经济的发展思路,跟上这波产业热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据悉,此前通州区曾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通州将打造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发展深夜食堂项目,推动24小时经营店发展,打造夜间赏景,推出夜间文化休闲、赛事活动。“未来城市副中心新建的文化设施也适宜举办相关夜间活动。例如举办‘运河之夏’等消夏汇演等。”陈喜波指出,运河代表的水文化,可以与跟多地区产生联动,释放更多的市场红利。

实际上,近年来,北京的不少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都在主动打破“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添加更多的夜经济相关项目。早在2014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曾举办夜间特展,北京自然博物馆更是连续十多年在暑期举办夜场活动。2018年7月开始,首都博物馆也在每周六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0点,首都博物馆文创商店同步延长开放时间,并在开设夜场期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此外,陈少峰还提出,未来副中心的场馆也应提前规划、尽力避免国内文博机构普遍存在的“高空置率”问题,“伴随着未来多个大型文化公共设施的建成,单一类型的活动可能已经满足不了场馆的发展需求和公众的文化娱乐需求。”陈少峰建议,城市副中心应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同类型的文化设施,多元化地运用运河文化,让城市副中心能拥有更多丰富的、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活动。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