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通胀和通缩之争

出处:政经 作者:韩哲 网编:王巍 2019-11-14

经济学家任泽平日前在财经年会上的演讲,再次把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论抛向公众。

我国10月CPI是3.8%,创2012年来新高,猪肉贡献了近九成的涨幅,而剔除掉猪价之后,10月的CPI涨幅为1.3%。这也是很多人对通胀不以为然的原因,认为这就是一个猪周期。单个品种价格上涨和基于普遍供求关系变化引发的整体价格上涨,在性质上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10月PPI同比下降1.6%,这种负增长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PP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因此,对于通缩的警惕,大有人在。

判断通缩是否来临,可以从物价、货币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来判断,即物价是否全面下降,货币是否供给不足,经济增长是否出现衰退。

比较中国目前的状况:猪肉以外的生活类商品价格温和,生产类商品价格有些疲软;货币供给稳健,不存在“钱荒”;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衰退则是杞人之忧。因此,说中国通缩未免言之过早,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效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激活民资和制造业,培育消费的新增长点,不失为未雨绸缪。这里面,财政政策要优于货币政策,后者受制于上一个超长宽松周期,在企业和家庭杠杆还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能“大水漫灌”了。

通缩的危险在于持续下跌的物价将抑制投资和生产,在学界和政府眼中,通缩比通胀更加危险。通缩对一国经济的损害程度,只需以日本为鉴,便可明白。通缩总是和有效需求不足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通缩风险的出现,既是因为要消化前期刺激政策,过剩产能需要慢慢出清,也是因为当前企业缺乏投资欲望,寻找“好资产”的难度加大。

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投资不足,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考验。正如任泽平所言,投资的“三驾马车”,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增速确实处于低位。经济学家许小年有一句名言,市场不是差钱,而是差可以挣钱的投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提出一系列宏大的远景和规划就能自动激活的,而是应该直抵市场的细微处,释放市场和企业的经济活力和投资冲动,重构目前不甚活跃的投资预期。

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转型经济体,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在政府财政加大投资之外,更要加快市场导向的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我们释放企业的投资欲望,要靠改革开放的慢工细活,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管制,给予企业创新更大的包容。唯有创新和创业得到“无死角”的呵护,新的经济增长点才会水到渠成。而中国经济足够宽厚、多层和韧性,为我们改革开放、寻找新增长点和打开有效需求,提供了足够转圜空间。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