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剧场里的“双11”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 卢扬 实习记者 杨雅 网编:王巍 2019-10-31

“双11”的狂欢气氛如今也蔓延到了剧场里。尽管距离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还有近半个月的时间,但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从联合票务平台推出超低折扣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到密集推出爱情题材戏剧、举办单身派对瞄准细分人群,京城的剧场也在摩拳擦掌、积极备战,准备成功搭上“双11”的快车。

低价售票走量

距离“双11”仅剩十余天的时间,各大剧场便已早早进入“备战”状态。北京展览馆剧场、世纪剧院等剧场里的多场演出如《杭盖乐队·2019北京演唱会》、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等都有优惠套票和限时优惠活动。

开心麻花、德云社、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七幕人生、爱乐汇、四海一家、大船文化、聚橙八大戏剧品牌则拿出旗下的优质剧目,联合大麦网共同设立了“天团奖池”为消费者送出包括千元观演礼包。大麦网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周正对此表示,通过任务激励、情境式主题营销以及内容化的场景导购等方式,缩短消费者购买决策,同时建立更多的情感连接。

“‘双11’成了中国新的购物节,所以现在剧院甚至小剧场都在借助这样的消费氛围来借势营销,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因为‘双11’来源于网络购物节,而剧场演出尤其是小剧场演出的主要受众也是互联网用户,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者的受众用户高度重合,所以从时机和受众人群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营销是比较合适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从空间角度来看的话,许多剧场演出的内容并不是就某一个节日能实现的,很多时候需要较长的档期以及相对完整的营销策划;互联网节日虽然是当下比较热门的概念,但还是需要把概念做足并且提前预热,然后到‘双11’的时候可能才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瞄准单身群体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相当于总人口15%的单身群体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网上购买小家电、外卖一人食消费的比例增高,精神消费也成为了当下单身青年重点关注的内容。

今年,不少剧场也瞄准了单身经济背后的消费机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双11”期间,以爱情题材为主的戏剧在各大剧院纷纷上演。北京繁星戏剧村876剧场在前后两天推出了昆曲《望江亭中秋切鲙》,讲述“从此无别离,百事长如愿”;保利剧院则推出《恋爱的犀牛音乐会》。

不只是北京,国内其他城市的剧场也推出了瞄准单身群体的剧目。比如上海的橙剧场推出外百老汇“怦然心动”恋爱音乐剧《长腿叔叔》中文驻场版;苏州的张家港星海剧场推出黄梅戏《薛郎归》。

除此之外,一些演出场所还会在当天举行单身派对。以糖果livehouse为例,则将在11月11日当天推出“11.11光棍节唱给单身汪主题演唱会”。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因为‘双11’不仅是购物大促的日子,也是约定俗成的光棍节,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双11’既不伤钱又不伤心,所以准备了这场专门给单身人士的演唱会,想让单身的人过节不落单,通过这样的单身主题活动去认识陌生人,甚至实现脱单。”

魏鹏举认为,“单身也罢,‘剁手’也罢,目标受众主要针对互联网用户,同时,它已经逐渐从线上发展到线下,甚至开拓了更多市场,但归根结底,都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些特定的社交概念和消费概念”。

深挖档期经济

从春节档、情人节档到国庆档、“双11”档等,约定俗成的档期成为了众商家吸金增粉的重要环节。吸收会员才能享受限时优惠是许多商家惯用的方法。据悉,大麦网在今年“双11”首次推出了VIP会员服务,129元开通原价199元的VIP卡,同时可享有360元通用优惠券及德云社、开心麻花等品牌优惠。

在一千零一剧场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宦峰看来,在其他业态,借助“双11”等热门档期进行营销早已成为很自然的市场行为,然而无论是剧场还是整个演出市场也应该以此借鉴,从而拉动消费。

“档期经济的出现和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有关,它是一个长期磨合不断得到共识的结果。不仅配合人们生活的节奏,而且往往有某个特定的主题,从而营造了一种消费氛围,很多时候,消费行为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所以,所谓的档期经济就是在挖掘创造和推动这种情境消费。”魏鹏举如是说。

但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商家更加重视特色化营销和新媒体营销,不仅运用新技术手段向消费者推送打折信息、促销活动等,也在各出奇招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据了解,为了缩短用户购买决策路径,大麦网还联合100个KOL开展主题营销购活动,通过Vlog、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帮助消费者达成最佳购买。

在从业者看来,想要积极长效地发展档期经济,需要警惕购物狂欢的背后可能出现投机取巧行为和盲目消费,一方面,诚信经营是永恒的道理,应该作为一种信仰来膜拜,否则再好的主题和消费环境,时间长了也会没落的;另一方面,虽然更多更活跃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依旧需要注意理性消费。无论是档期狂欢还是日常购物,都应该让消费成为对自己、对社会有意义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杨雅/文 贾丛丛/制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