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大连新房价格6月环比上涨1.2%,在国家统计局监控的7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八。而在近日,大连发布楼市调控措施:房价只准跌不准涨,但跌不能超过5%。
这里面充满了地方政府的“小心思”:不准涨是因为有政策大背景,全国楼市调控毫不放松,谁涨得快就被点名,谁取消限购就成为众矢之的;跌不能超过5%则是为了稳增长,毕竟房地产还是裹挟着太多的地方利益,有GDP考虑。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在特殊,令人难以给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一方面,过去十年的房价暴涨,积累了太多的泡沫,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化”,企业和居民的杠杆加到危险水平。
房地产金融化不仅容易触发系统性风险,更是直接挤压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当下,投资和出口拉动作用递减,消费成为国之大事。过去一年,中央和各地千方百计促消费,因此房地产不能成绊脚石。
尽管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但最新的政治局会议还是明确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化”迹象越来越明显。2017年以来,楼市调控尽管提出“租售同权”的新思维,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行政权力背书的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等。这些政策非常见效,釜底抽薪,通过压制流动性将市场“冻结”。只是,任何把楼市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固定化和长期化的想法和作为,都是一种取巧和懒政。这样做的后果,无非是把杠杆和泡沫隐藏起来,蕴藏着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
有一点大家存在共识,那就是我们不是为了调控而调控,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调控。一般来说,调控存在两个方面的用力,一是增加供给,一是压缩需求。须知道,需求是无法长时间抑制的,只有供给大规模地跟上,才能形成一个我们期待的合理的市场出清价格。这对于任何调控都是一样的,楼市调控也不例外。
如果一味地采取压缩需求的做法来维持调控效果,很有可能变成骑虎难下。长时间的限购或限价,让供求失灵,让价格失灵。价格是市场的信号,市场如果扭曲,有可能造成对初衷的反噬。因此,虽然房地产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简单套用市场化那一套,但在行政干预之余,还是要最大限度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该有的作用。
未来,在长效机制正式定型之前,楼市还会维持现状。对于长效机制的轮廓,从限贷、限购、限价、限售的长期化和常态化,到租售并举、租售同权和共有产权房,市场莫衷一是。不管究竟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它是供给端主导的。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