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典藏艺术频道

清华艺博再现法国前卫艺术运动

作者:隋永刚,胡晓钰 网编:肖玮 2019-05-20

微信图片_20190520203951

北京商报讯(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5月20日下午,“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法国驻华大使馆、梅马克当代艺术中心主办,共有参展艺术家15位,展出作品76件。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被称为法国20世纪最后一次前卫艺术运动,上接毕加索和杜尚开启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传统,直面彼时全球艺术运动中心转移至美国后法国艺术界面临的思想和身份危机。与当时世界范围内同时进行的抽象表现艺术、贫穷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等艺术运动相比,“支架/表面”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既是艺术家,也是理论的提出者,艺术家的思考不仅限于视觉创作,也介入哲学和语言学的领域。通过《绘画-理论手册》等媒体和出版物,这场艺术运动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远超出作品本身。

展览总策划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在致辞中表示:“‘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对于中国的艺术界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伴随着展览的全面展开,让观者看到了这段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也看到了支撑这场艺术运动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语境。去年法国大使馆向我们推荐了这个展览,当时我们欣然接受,因为我们国内艺术界需要加深对现代主义的理解。”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白莫迪、艺术史家卡罗琳·比西埃、学者代表陈岸瑛等先后致辞,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对于20世纪艺术发展的意义以及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的学术和教育价值。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是一次短暂的团体行动,年轻的艺术家们以激烈的书写、讨论和行动叩问艺术的未来,特别是绘画和雕塑的未来,提出让艺术和艺术家重返社会,纳入社会的整体运动。本次展览通过“无笔作画”、“无框画布”、“烧灼、烙印”、“绳结、网、梯子和绳子”、“色彩优先”、“时间、阳光、泥土和雨水的贡献”等几个板块提炼呈现艺术家当时的工作方式。

开幕式当日还举行了“艺术与哲学”学术研讨会,14位来自法国和中国的艺术史家、哲学家、批评家和策展人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对“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和此次展览进行剖析。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