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中国经济的内需之路

出处:政经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9-05-09

同一天,海关总署和财政部分别公布了1-4月的进出口及税收数据。4月的出口意外下降,但另一方面,进口意外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切面。而1-4月个税同比下降30.9%,则意味着减税效果明显。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不能受制于人,外向型经济只能是一时的支点,内需才是根本。进出口数字的起伏,影响的只是短期,我们有的是政策工具,熨平其中的波动。

内需才是根本。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取决于内需在多大程度上被盘活和发掘。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投资导向型的经济体,这一点与发达市场国家有所区别,后者对消费更为依赖。我们的投资,与政府主导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效率始终是一个问题,并且伴随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边际递减,因此消费为王的时代,呼之欲出。

中国要实现这样的转型,就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使得中国这样体量的大经济,将更多依靠内需来实现增长。而这个内需,将是创新和服务加持的内需,而非那个一味刺激的内需。

此前的一季度中国经济超预期增长,既是财政货币政策发力的结果,也是减税带来的制度红利使然。减税带给市场信心,中国经济的韧性能够驾驭外部世界的诸多不确定性,能够走出徘徊多年的L型底部。

对于中国经济,保持战略定力和居安思“危”同样重要。经济学家周其仁提到,中国经济需要突围。他称中国经济未来这几年,基本都处于一个突围状态。因为两股力量困住了中国,一是全球格局正发生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正当其中;二是我们自己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内经济的一些变化,也把我们围住了。他认为,能不能完成这次突围,关系到中国能不能晋升到现代化强国的行列,同时也对全球经济走向产生一些外延式的影响。而突围的唯一方向,就是不断深入的改革,不断扩大的开放。

中国经济,向来就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从来没有一边倒的稳增长,也没有不管不顾的调结构。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之后,政策重心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后者解决的是长期增长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到最后,就是内需的较量,就是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竞争。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多粗疏之处,营商环境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应当努力去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包括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权力放进制度笼子;进一步减税降费,减少寻租空间,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打开市场和开放服务业,用行动证实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周其仁对中国经济突围充满信心。他有一个观察,“形势差的时候我们的表现比较好,形势越差,表现越好”。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